美国时代周刊对任正非的评价是:他是为信念而战斗的硬汉。那么任正非到底有着怎样的信念,是怎样秉承信念坚守初衷去战斗的,又为何被评价为硬汉一样的企业家?
带着这些疑问,11月4日下午4点,在东岳书院119室,创意写作学院编剧、行政管理学院全生异科导师房伟与学生共同展开了探讨。
“华为寓意着什么?”
这是房伟老师在翻开沉甸甸的《任正非传》时,向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华为这家企业,没有人会陌生,在场的同学里就有正拿着华为手机的。“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中华有为吧?”李静雯同学这样分析道。
“任正非当年在创办这家公司时所赋予的寓意,跟同学们想的一样,他要创办一家中华有为的企业,这也正是他的初衷。”房伟老师一边翻开书籍,一边开始解读任正非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教师,童年经历过文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一件衣服要跟兄弟姐妹轮着穿,四个人盖一床被子,每天会饥饿到眩晕……”
听完任正非的童年,同学们不禁纷纷感慨,“自己童年时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好的记忆,但是不论多么不好,跟任正非比,我们都是幸福的。但是磨难也总会与幸运相伴,也正是因为任正非过早地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坎坷与磨难,他才会去思考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正非的信仰是什么?”
这是房伟老师在详尽解读了任正非的创业史后,抛出的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细数着他的创业经历:参军入伍,夫妻分离,没能陪伴女儿成长;退伍工作,却被惨骗二百万,背负巨额债务;妻子离开,双亲离世;患过四次抑郁症、一次癌症,甚至有过三次自杀的冲动;他是在最缺钱的时候,创办了华为,却在面对贩卖墓碑这样赚钱的生意时断然拒绝,理由仅仅是因为这不是他创办企业的初衷,他要创办的是一家中华有为的企业……
面对任正非人生中如此的果决与选择,有同学感同身受地说道,“他的信念就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他真的是硬汉!”。也有同学这样理解道,“他的信念就是他对于初衷的坚守,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是我,在这样缺钱的情况下,我肯定是会选择去做墓地生意的,我难以做到他的选择,这让我真的很佩服!”还有同学这样感叹道,“我现在感觉美国时代周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准确!他真的是在为心里的那个信仰去战斗,是一个像革命先烈一样不怕死的战士!”
“任正非的商科思维有怎样的不同?”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华为很牛,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这家企业到底有多么牛呢?”房伟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组详尽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以2019年为例:华为拥有一万多名博士,员工超过阿里、百度、腾讯的总和;营收比这三家我们熟知的互联网巨头的总和还要多。但它是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选择坚决不上市的背后,也恰恰体现着任正非的商科思维。”
接下来的小组讨论里,可谓是研讨热烈、思辨激撞。有同学这样表达道,“在课堂上老师讲过,上市是一种资本运作,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但是外界资金的介入,会影响对企业的控制权,我想这就是他选择不上市的原因吧。”在这位同学的基础上,另一个同学辩驳道,“我觉得他在意的不是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因为虽然华为没有上市,但是他的股份比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老总的占比都要小,他把股份都给了员工!”又有同学补充道,“赞成!他不选择上市,把股权分给员工,恰恰是最有凝聚力的商科思维!”第一个发言的同学继续争辩道,“你们都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我不是说他是贪恋权力的人,我的理解是他掌控对企业的控制权是为了不被外界资本介入,因为老师刚刚说了,他对于企业科研研发的投入是最多的,而资本是逐利的,他不上市就是为了能不被资本左右,只追求利益,而忘记了科研,这不正是他坚守的信仰吗?!”
同学们讨论的越是激烈,房伟老师的脸上越是泛起开心的笑容。房伟老师最后借用任正非在面对央视采访时说的一段话结束了同学们的讨论,“我从来不想当英雄,华为没有美国市场,也会是世界第一,因为华为要打的是持久战,真正的爱国就是强大自己,做好自己的企业,重视教育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任正非永远都是站在民族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他觉得只有把你们培养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房伟老师最后这样总结道,“最后拿华为和我们熟知的另外一家企业做下对比,就是联想。这两家企业联想几乎是同一时代发展起来的,但联想在面对巨大市场的时候,选择的是最便捷的道路,依靠组装,很迅速地突破了百亿市值。而华为却选择了一条别人都不敢走的路,专心搞自己的科技研发,这条路既慢又不赚钱,但现在我们看到了,华为相当于四个联想,唯有它走得更远更久。”
活动结束时,同学们的脸上依旧是一张张沉思的表情。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采写:房伟
摄影:刘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