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学院举办的田野采风系列活动已举办多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经常有学生询问,什么时候再次举办,怎么样才能参加等问题。负责此项工作的作家赵书林表示,前期采访的资料需要汇总整理,梳理出后续的采访线索后,再进行采访活动安排。
11月14日上午,“古村落采风”实践活动小组一行15人在赵书林带领下,再次来到山口北村村委会。根据事先联系和安排,北村村委会任书记和被采访人,早已经在村委会等候。
为了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更好的体验,感受古村落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特色,根据采访记录梳理出来的线索。“泰山梆”唱腔传承人吴佃林,进入创意写作学院视线,起源于泰安本土的唱腔泰安梆子已有数百年以上的历史,目前流行山东的莱芜梆子的前身,就是泰安梆子。而目前会唱泰安梆子的人,已所剩无几。故学院拟定这次采风活动主旨,深入挖掘、整理,为了保护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尽学校应尽的力量。
因为这一次采风活动中,还安排有北村的老民兵连长、老妇女主任两位村民。村委会大会议室,赵书林给学生进行了分工,邢英琦带着几名学生采访老妇女主任,张海旭、孙宗宇带几名学生采访老民兵连长,余下的人跟随赵书林采访老艺人吴佃林。
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到更深层的采访技巧,赵书林与吴佃林直接对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泰安梆”这个地方剧种渐渐浮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泰安梆子”戏起源于泰安当地民间的一种小调,后经当地艺人不断加工、完善、整理而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小剧种,曾流行于泰安、莱芜一带,更有艺人成立了“泰安梆子”剧团,吴佃林的外曾祖父,就是泰安当地最大的一个剧团之一,主唱泰安梆子,兼唱京剧、豫剧等戏剧。
吴佃林外曾祖父吴士林为山口北村人,年轻时学会了泰安梆子唱腔,后自己筹措资金,在山口镇成立了泰安梆子剧团,每年三月初六山口庙会,都会连唱六天六夜的大戏,后吴佃林之父吴炳礼成为剧团第二任团长。解放后,泰安市共有四个剧团:泰安京剧团、泰安豫剧团,泰安山东子剧团和泰安梆子剧团,其中泰安梆子剧团是唯一的民间团体,自负盈亏。1957年前后,山东省在莱芜成立莱芜梆子剧团,吸收了莱芜和泰安部分梆子戏演员,并把泰安梆子剧团的剧目带到了莱芜,其唱腔也进行了改变,形成了现在莱芜梆子的唱腔,而泰山梆子唱腔则开始边缘化,只有泰安当地部分艺人还在坚守自己的唱腔。
吴佃林一边讲述一边感叹不已,现在泰安梆子后继无人,仅剩的四人有一人在新疆,有一人在济南,其余二人最年轻的也都已是72岁的老人。岱岳区文化部门曾让吴佃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不会写。
赵书林梳理了一下采访资料,和吴佃林一起找到任书记,表示我们进行田野调查,就是为了服务地方文化,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瑰宝,既然已经采访到曾在民间红极一时的泰安梆子戏已濒临失传,就会协助地方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表示会协助村委会把这一独特的剧种申请,提供相关文字材料的整理工作,争取早日把申请提交上去,任书记一再表示感谢。
采访结束后,师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刘瑶同学和邢英琦、王峰等几名同学一边走一边讨论,认为这一次采风活动,居然发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泰安梆子戏,真是收获太大了。赵书林笑着告诉大家,如果申遗成功,这里面也有同学们的功劳。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采写:赵书林
摄影:邢英琦、商康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