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11月16日早上8点,J1-308的教室里以一首《红日》展开了创意写作课程关于人物命运与共情的学习。
创意写作学院的王怡佳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的李雅宁老师一同走上讲台,与同学们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落脚点及写作方法,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了李老师的到来。
首先,王怡佳老师指出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学作品,本质在于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人物命运多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共情心理,王老师询问同学们看过的电视剧里有没有特别意难平的人物,同学们纷纷举手。
“《周生如故》里的漼时宜,她从城墙上跳下去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死了。”
“我比较心疼《东宫》里的曲小枫,她原本是无忧无虑的西州九公主,后来阿翁被害、丹蚩灭族,为了保西境安宁,她选择了自刎。”
王老师表示赞同,并说:“人物的每个选择都会对命运产生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蝴蝶只是扇动了一下翅膀,长时间后却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
随后,李雅宁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活着》的片段,视频播放完毕后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了福贵这一形象的塑造。电影主要讲述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了种种苦难,最终顽强求生的故事。在电影中,福贵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既有平凡人的脆弱和无奈,又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坚韧和勇敢。
“我很赞同刚才王老师讲的,福贵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把自己以及家人的命运推往深渊,这体现了人物在命运操纵下的渺小与无力感。”
“对于电影中人物命运这一主线脉络的体现,《活着》中还设计了“皮影戏”这一电影符号来作为副线与补充,皮影戏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段唱词,都是对人物命运的概括与预言。皮影戏作为象征符号,既有‘人物命运被一双无形的手操纵’的象征含义,又能在电影这一影像艺术中极大提高影片质感,给观众以观感上的享受。”
王怡佳老师进行了总结,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命运方面各有优势。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人物命运的丰富内涵;而电影作品则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和情感共鸣,使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人物命运的内涵。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落脚点往往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作家们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深度,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结束对《活着》的探讨后,王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故事公式,“故事=目标+阻碍+行动+结局”,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情境演练,男孩对女孩表白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两位男生主动站上讲台为大家模拟这个情境。
“我有男朋友,他在下面坐着呢。”
“你属猴我也属猴,我们在一起会相克!”
“不好意思,我也喜欢女孩儿。”
扮演女孩的张彭杰同学妙语连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本次双师授课圆满完成,同学们纷纷说着要把《活着》重温一遍。
采写:王怡佳、李雅宁
摄影:刘薷蔓、吕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