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经典对读:从《杀死一只知更鸟》文本谈起

时间:2024年06月06日 13:3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作家哈珀·李于196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并在1962年就经过改编走上了荧幕。文学与影视,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二元论,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文”关系。《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文学与电影互文的经典之作。

本周,创意写作学院刘冰琪老师邀请电影评论中心夏阳宇老师走进《300年来的世界文学》课堂,针对该作品进行对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何为“知更鸟”,何为“歧视与偏见”。

课程从文本的介绍开始,刘老师带着学生们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哈珀·李及其所生活的阿拉巴马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进而针对文本进行解读。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儿童视角叙述的,在充满童趣的话语中为读者展示了“怪人拉德利”“汤姆的案件”两大叙述中心。但在叙述的过程中,文本运用较为缓慢的叙事节奏呈现近四年的故事轨迹。此外,小说在两个叙述中心中所运用的笔墨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怪人拉德利的描述占比较多。

刘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思考,“为什么小说会有这样的叙述侧重呢?”“拉德利到底是不是怪人?”“小说呈现当时社会歧视的问题这一点清晰可见,但这个作品中呈现了哪几种歧视呢?”并反思,我们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偏见,或者是对某人产生先入为主的设想。

夏阳宇老师则是转换视角,从电影的角度介绍文本,并向同学们发问“大家能够看到,《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改编成影视后,获得了多项提名,但怎么都只是提名,没有获奖呢?”“是不是话题的原因呢?”

夏老师指明文学与影视的表达最大的共同点是都以叙述为表征,也都是讲故事的。但电影所要求的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都是远远大于小说的。夏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三张电影中的截图。通过剧照,夏老师讲述了电影所选用的差异性的叙述视角、塑造出来的过于极端的反派形象、对汤姆死亡讽刺意味的弱化、两个叙述中心的交叉所带来的歧视意味的弱化。并指明,该影片表达的是明确无误的白人种族意识——它是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其目的在于淡化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扫地的声名,粉饰当时已经极其“败坏”的南方形象。

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往往具有多层主题和内涵,但改编成影视却要一个简洁而明确的主题,否则会因线索过于复杂而没有头绪。这样就需要对原著的枝蔓素材忍痛进行砍削,以便得到那个更集中的明确的主题。我们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就发现了此类砍削。此类砍削并没有使得改编失败,相反,在导演、编剧精炼的编排、移花接木的手法,电影不但保留了文本的原汁原味,而是在更短的时间内给观众们呈上一场视觉盛宴。

在文影的对读中,同学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对读中,同学们更深层次地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自身如何避免成为“杀死知更鸟”的凶手与帮凶,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如同文中律师般的正义之人等重要话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