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这句诗是AI生成的,你还会喜欢它吗?”主持人用这样的问题开始了青鸟作家班第10期的作品研讨会。

3月12日晚上,青鸟作家班部分成员在海右书院110举办了第10期作品研讨会。此次活动讨论的内容是作家班的同学用AI生成的诗歌和郭艺峰同学的散文诗,董玉文老师和孙秀芳老师和大家一起研讨。
“黄昏正以盐粒的姿势,溶解在咖啡渍里。”“潮水把碎玻璃推到我脚下时,时针正在溶解。”同学们投入地阅读,积极探讨。在岳彩鑫同学的主持下,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王佰顺同学率先发言,他认为诗歌《图书馆的褶皱》中AI选用的"筑起蜂巢"意象让人联想到蜜蜂的勤劳,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塑造了努力学习的形象。邴涛同学说:"这首诗的意象跳跃很大,令人意想不到,确实很有AI风格。"

商继扬同学点评《解构》:"虽然语言深沉,但缺乏美感,跳跃和抽象是这首诗的特点。"刘腾飞同学选择讨论《如期而至的春雨》——这篇由郭艺峰同学创作,而非AI作品。他指出"试图让雨水停在手心"的描写唯美,但存在代词重复的问题。
"语言简单,不像是AI作品。"杨雨濛同学评价《纸条》。郭艺峰同学认为:"AI逻辑跳跃,但AI只是工具,不是文学创作的浩劫。"
岳彩鑫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AI作品可读性弱,而且思维非常跳跃,和人类思维差距大。即便AI作品的艺术性很高,还是人的作品更具可读性。"他还点评了散文诗《春雨》:"感情细腻却有些空洞。"郭艺峰同学承认,在创作过程中存在虚构的情况,确实缺乏真实的经历。

孙秀芳老师回应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知道这些诗歌是AI创作的之后,就觉得它们有很多问题,是意象的堆砌,如果不交代是AI创作的,大家还会这么想吗?大家有没有发现,真的诗人创作的诗歌也有大量是靠意象堆砌完成的,当你懂得批评这样的真人创作的时候,才是真的有了鉴赏能力。《纸条》是一首口语诗,与同学们看法不同,我倒是觉得这首诗很有感情,表达了不舍和失落的情感。判断诗歌优劣要看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而非形式。”
董玉文老师说,用AI生成诗歌是他给一些同学留的作业,同学们在生成诗歌的过程中下了很多功夫,让同学们这样做,就是让他们体会AI创作和真人创作的区别,对对此有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董老师趁势问大家:“如果这些诗歌中有两首是真人创作的,大家能看出来是那两首吗?”关于"找出两篇真人作品"的话题,同学们产生了争论。董老师引申道:“明清诗歌在技巧上非常成熟,但在感情上却不如唐诗。明清诗歌模仿唐诗导致情感缺失和AI创作是否有相似之处呢?”同学们又就此展开了讨论。

周宇同学认为:“即便AI创作技术成熟,作品看起来也相对完美,但是缺乏人的温度,我们喜欢李白的诗,除了诗歌好之外,还因为他是李白,他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人生经历,他的人生同样是大家关心与热爱的。”同学们普遍认为AI不能取代人类创作。
董老师提到,在围棋领域,人类被AI击败,却催生了AI赛事,当代棋手实力反而到达巅峰。董老师总结:"当人们不再纠结于AI是否会终结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也许会迎来新生。”研讨会在同学们的深思中结束。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王佰顺
摄影:岳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