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青鸟作家班作品研讨会第11期:慢火煨字,急雪裁红

时间:2025年03月21日 16:3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3月19日晚,创意写作学院青鸟作家班于海右书院110活动室举办第11期“文脉寻根”作品研讨会,活动由岳彩鑫同学主持,白琨、赵书林两位老师担任本期指导。本期聚焦刘佳豪同学的《春联叩岁》、张昀同学的《烙馍唤醒慢时光》,师生围坐长桌,在暖黄的台灯与翻动的书页中,探寻传统年俗如何以文字为舟,载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开场后,白琨老师将文稿分发给在场同学。随着纸页轻响,众人跌入文字织就的时空——皖北灶台上翻飞的面团、姥爷悬腕时青筋凸起的手、旧春联撕下时浆糊的黏连声……细节如星火,点亮记忆的荒原。

通过“盲盒抽签”的形式,大家决定首先研讨刘佳豪同学的《春联叩岁》。邴涛同学率先点评:“现如今手写的春联已很少见了,你竟能发现它,并将它的制作过程通过简朴老道的文字记录下来。从烘托年味与技艺传承的角度看,你的选材很有讲究。”紧接着卢玉萍同学夸赞刘佳豪同学的文笔底力深厚,是她所不及的:“你的字词使用不仅精确,也很恰当,它们与内容相得益彰,形成了让人读起来很舒适的文风。特别‘姥爷裁纸从不用尺,拇指一推一拃量好尺寸,折痕笔直如田垄’这句,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寥寥数笔勾勒出传统手艺的精准与从容。”大家竞相夸赞,同学们皆对刘佳豪同学文章里后蜀孟昶、明太祖朱元璋题联轶事,这种历史典故的嵌入表示认可,使其赋予春联以时间厚度,超越家庭叙事,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缩影。但对结尾处,主题的归束与升华存有争议,认为其未摆脱高中时代的作文习气,手法略显青涩与稚嫩。

主持人岳彩鑫同学也加入讨论,他认为结尾“红纸黑墨写的是血脉里的山河”一句,以凝练的意象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余韵悠长。“我见过许多炫技的文章,它们有丰富的画面、神态描写,精深的技巧,例如通感、动静结合等。局部看着都很美,放眼整体则不然,精致的冗长。拿整容讲,鼻子挺拔、炯炯有神、樱桃小嘴,都是褒义词,但将这些拼凑起来,形成的容貌却不好看。技巧诚然重要,但前提要恰当适宜。佳豪同学便深谙此道,结尾处虽未避开升华抒情的桎梏,但其对修辞的凝练与克制,使我很喜欢。”并抱学习态度对文章结构作出分析——将文章中心段落划出三件事,“姥爷写春联”“我学着姥爷写春联”“春联在烟火下忽明忽暗”。他指出观点:合是一团火,分作满天星。小事件呈线性结构将大事件完美勾勒。

紧接着大家对张昀同学的《烙馍唤醒慢时光》进行了深切讨论。刘腾飞同学认为其工笔描写十分细腻——“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土豆丝粗细均匀,仿佛用尺子量过”通过灵动的语言,将传统手艺的严谨与温情具象化,赋予文字触感与温度。“这篇表层是对慢生活的怀念,深层则探讨了现代性焦虑与传统价值的冲突。文中‘固执地守护古老光阴密码’的表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个体对文化根脉的依恋与挣扎。”袁豪同学站在整体角度评价道。“结尾引用迟子建‘让生命有所停顿’,虽点明主旨,但略显说教。若改为以‘我咬下外卖烙馍,却再尝不到奶奶手心的温度’收尾,可通过失落感引发更深刻的共鸣。”杨雨濛同学提出改进建议。同学们竞相发表言论,细节如针脚,缝补起记忆的碎片。

最后,白琨、赵书林两位老师从专业角度对这两篇文章作出评析。白琨老师夸赞刘佳豪同学文笔精致,文章充满匠气,特别是“姥爷扶住我的手腕,说:‘别使蛮劲,让笔自己走。’”短短一句,将姥爷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不仅是对春联初学者的教导,更是极富哲理的人生反思。“你的文章很多地方都已出彩,但还不够,不透。”白琨老师讲述与刘佳豪同学修改文章的经历,她说刘同学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技巧不足,未能做到让读者深刻地吸收、领会。例如深蕴其中的“传承”“担当”,虽有表现,但笔力欠缺。期望刘佳豪同学在下次修改中,弥补欠缺,发挥其真正威力。赵书林老师站在行文逻辑与民俗经验的角度,指出文章里的不当与缺失。例如“大年三十在姥爷家过年”“灶炉里飘出炸藕盒的焦香”。他认为好文章离不开极致的修改,二十遍可以做到市级刊物的发表,五十遍能达到省级刊物水准。呼吁大家,梳理逻辑脉络与细节完整度是极必要的。莫要因小失大留下遗憾。

白琨老师认为张昀同学的《烙馍唤醒慢时光》的段落如慢镜头,但长句密集易让节奏滞涩,例如描写土豆丝时,可将“粗细均匀,仿佛用尺子量过。”改为“刀起刀落,案板震颤出细密的鼓点。”用通感激活文字。赵书林老师特别指出结尾处的句子引用稍显突兀:“文学引用应如盐入水,可改为‘我看着外卖单上的烙馍图片,突然想起爷爷的话,面醒三遍,人才活得通透。’”文学的结尾讲究留白,为读者留下呼吸空间,意犹未尽最好。

研讨尾声,张昀同学分享创作心得:“写烙馍时,我总想起爷爷手背的面粉印,它们像雪落在旧时光里。现代人追求效率,但有些东西必须慢火细焙。”刘佳豪同学亦坦言:“姥爷说‘让笔自己走’,写作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河。”

近两小时的活动中,文字成了时光机——带众人重回灶火旁、春联下,触摸中国人骨血里的传承。散场时,有同学摩挲着文稿上的“福”字轻叹:“原来最动人的革新,是让旧俗长出新的年轮。”

供稿:青鸟作家班

撰稿:岳彩鑫

摄影:岳彩鑫、邴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