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情境下,一张面孔会深深烙印在你的记忆里?”3月19日,3教106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在此精彩上演。创意写作学院的白琨老师,携手行政管理学院犯罪学领域的王育晓老师,共同踏入《创意写作》的课堂,以“以貌取‘人’”为引,开启了一场文学与犯罪学的跨界对话,为同学们呈现出学科交融的奇妙景观。

问题甫一抛出,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面试时,紧张让我格外留意面试官的脸”“有人脸上有明显胎记,一下子就记住了”“长相特别出众或怪异,肯定印象深刻” 大家各抒己见。白琨老师面带微笑,频频点头,随即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文学经典改编影片里浪漫的一见钟情,一段是国剧中犯罪分子的狰狞面容。白琨老师解读道:“强烈的情绪体验,像极度兴奋、喜悦,又或是身处险境、经历紧张事件,也会加深我们对人脸的记忆。这两段视频,可以对应外貌肖像下创意写作与犯罪学的不同视角。”

“人海里找人”与“锁定罪恶真凶”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记住长相,延伸到“如何在茫茫人海中精准找到特定之人”。白琨老师抽丝剥茧,向同学们阐述如何规避外貌描写中泛泛而谈的“人海”套路,着重强调捕捉人物独特鲜明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映射出的性格与心理。这不仅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挖掘过程,更是迈向群体共性与人性深度隐喻的升华。
王育晓老师则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从古人基于直觉的断案智慧,到龙伯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再到现代科技赋能下人工智能助力犯罪画像的前沿探索,全方位展现犯罪画像的发展脉络。她指出,精准勾勒犯罪画像、锁定犯罪嫌疑人,是预防犯罪和深度剖析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当王育晓老师提及“罪犯双眼内眼角间距比常人窄6%,鼻尖与嘴角构成的角度比常人小20%”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甚至忍不住和同桌相互比对。
紧接着,王老师、白老师齐上场,展示五组长相极为相似的人物图片,邀请同学们甄别其中的犯罪者。这一环节,既是对犯罪画像理论的实践检验,也是人物外貌与性格心理联系密切的佐证。

“笔下人物活灵活现”与“洞察罪犯动态破绽”
白琨老师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绝非静止的画像,而是鲜活灵动、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她精心选取《活着》《霍乱时期的爱情》《老人与海》《骆驼祥子》等经典篇章,深入剖析动态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这些描写宛如一把钥匙,不仅能打开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增强生命的实感,还能激活环境互动,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让读者如临其境。为了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动态描写的独特魅力,白琨老师还将动态描写改写为静态版本,让同学们对比品鉴,感受其中的天壤之别。
王育晓老师则聚焦于犯罪者的细微肢体语言与神态变化,如闪烁不定的目光、僵硬不自然的表情、下意识舔嘴唇等常见动作,解读现代科技如何借助这些蛛丝马迹,识破犯罪者的谎言。以震惊世界的章莹颖案为例,王老师详细讲述了画像专家林宇辉如何将监控视频逐帧拆解,从两千多帧画面中大海捞针,筛选出两帧关键图像,凭借超凡的观察力和专业技巧,绘制出与罪犯高度吻合的画像,令同学们惊叹不已。

“文学创作的外貌叙事变革”与“犯罪学画像的理性审视”
白琨老师回溯文学长河,梳理外貌描写的历史变迁。她指出,随着读者审美日益多元、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创作方式的迭代升级,当代小说在人物外貌呈现上另辟蹊径,更多通过隐性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自然浮现。她信手拈来《挪威的森林》《在切瑟尔海滩上》《那不勒斯四部曲》《赎罪》《追风筝的人》等文本片段,深入解读如何巧用动作、环境、比喻、心理、神情,甚至他人的反应,让人“脑补”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育晓老师将目光投向文学影视作品,呼吁大家警惕对犯罪画像的过度妖魔化。她以《蝙蝠侠》中小丑标志性的刀疤妆容、《熔炉》中校长的猥琐形象为例,告诫同学们,这类夸张失真的刻画容易误导大众,形成刻板印象,使人们对真实犯罪者的警惕性降低,提出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犯罪画像,避免陷入认知误区。
王育晓老师说,“有些性犯罪者甚至会伪装成极具亲和力的形象。”白琨老师补充道:“这种妖魔化的外貌在创意写作中同样不可取,容易让人物沦为简单的脸谱化,使读者看到长相就知道故事走向了。”

课堂尾声,一场趣味盎然的AI文字生图游戏将气氛推向顶点。白琨老师鼓励同学们细致观察同桌,用细腻文字描绘其外貌,随后借助AI文字生图软件,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不时有同学兴奋地举手,邀请两位老师评判生成图像与同桌本人的相似度。
“老师,快看看我生成得像不像!”“简直就是他本人复刻!”……在欢声笑语中,这场精彩纷呈的双师授课落下帷幕,但文学与犯罪学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仍在同学们心中熠熠生辉,引发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白琨
摄影:刘辉、张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