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散步时,同学突然从背后锤你一拳,你不会感到愤怒吗?”苑俊喆同学读到“河水流进了时间的黑洞”时,不禁向大家提问。多数人表示赞同。也有同学说,它是诗歌里独特的跳跃艺术。
伴随激烈讨论,岳彩鑫同学落笔如飞,将大家的会前观点记录整理,并由此展开了青鸟作家班第12期作品研讨会。

3月27日晚上,青鸟作家班部分成员在海右书院110举办了第12期作品研讨会。本期聚焦郭艺峰同学的散文诗《春分》与笔名为阿信的同学的短篇小说《四人间》。师生围坐桌旁,在暖黄台灯与窸窣纸页声中,探寻文字如何捕捉四季更迭的灵动与青春记忆的温度。
两份文本静卧案头:一篇是《春分》里“风冲出冬天深渊”的恣意,一篇是《四人间》中“钥匙串上拴着整个宿舍江湖”的喧闹。孙秀芳老师分发文稿时,窗外的晚风正巧掠过书院廊下的风铃,恍若呼应着《春分》中“时光河流”的清响,又似《四人间》毕业季里“行李箱滚轮碾过地砖”的余韵。
“我来到了龙珠广场,青龙曾在三月,人们未发现的时刻。”“四号是个很可靠的人,虽然他并不常待在宿舍,总是随处乱逛,或是在花坛边看书,或是在湖边喂鱼……”同学们投入阅读,循着文字踏入不同的时空。思想激烈地碰撞,讨论一触即发。

通过“盲盒抽签”的形式,大家首先研讨郭艺峰的《春分》。邴涛同学赞叹其语言的诗意:“‘风,冲出了冬天的深渊,吹到了春日的峡谷’一句,用拟人化的笔触将季节更替的张力具象化,仿佛能触摸到风的棱角。”刘腾飞同学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从‘太阳最温柔的时刻’到‘春的味道’,行文如流水,看似散漫却暗含生命勃发的节奏感,结尾‘这是春的味道’戛然而止,余韵悠长。”郭艺峰坦言:“写《春分》时,我总在公园长椅上发呆,看柳条如何一寸寸染绿。文字不是记录,而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苑俊喆同学指出文章缺陷:“暂且不提泰安的河水能否流入长江,单说它竟流进时间的黑洞,就好比你散步时同学突然从背后锤你一拳,意象转换得过于突兀了,超现实的引用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对此,卢玉萍同学提出看法:“它是诗歌里独特的跳跃艺术,跳笔行文能为散文诗增添其留白意境。”对此手法,大家讨论热烈,各执己见。
孙秀芳老师加入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作文学评价。她认为郭艺峰同学的散文诗有进步,只是还需要一点创新。“娟娟流水打开了时光的河流”这句,夸赞其巧妙串联自然与哲思,但引用‘青龙停留’的传说稍显突兀,若能与现实场景更紧密呼应,文章会更通透。鼓励郭艺峰同学保持创作风格,在今后的练笔中循序渐进,加入一些人的元素,区别去之前作者的创作。

随后,众人对笔者阿信的《四人间》展开热议。袁豪同学被文中鲜活的人物互动打动:“‘嗟,来食!’‘果真吗义父?’寥寥几句对话,宿舍兄弟的默契与诙谐跃然纸上。”杨雨濛同学则对三号与女孩的暗线情节印象深刻:“‘她无声的口型说我喜欢你’,这一细节将青春的悸动与笨拙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破烂战船’的象征更是点睛之笔,暗喻青春散场时的珍重与遗憾。”
苑俊喆同学围绕人物形象与结构布局,提出观点。他认为技法虽有可取之处,
以‘我’的视角串联琐碎日常,烟火气中见深情。但忽略了角色姓名与外貌,并且部分段落节奏稍显拖沓,使其遁入朦胧与虚幻,未能完成对人物塑造的典型要求。如“作弊计划”的描写可更简练,以强化主线张力。
周宇同学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作出解释。“阿信对舍友的刻画极为讲究,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他刻意避开人物姓名、外貌的描写,是让读者细致感受他们的性格特征。四位形象分开来,可以是作者的舍友们,虽不典型,但凝缩。以致于我们在其中都找到了舍友的影子;也可以是作者的性格,他以多层视角去叙述了自己大学生活的点滴时光。开合间,完成了群像式的个人怀恋,严肃文学味道很浓。”
岳彩鑫同学就文章结构方面提出观点。作者借用电影中蒙太奇式剪辑手法,将大学宿舍的生活碎片,从各时空里加工组装,取其精华,拼凑出宏大的岁月记实。跳脱了线性叙事的局限,压缩着澎湃的岁月缩影,凝结成有关记忆与愿念的艺术品,极具现代主义特色。
孙秀芳老师夸赞同学们阅读入微,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可道之处。提到玄幻与奇幻元素加入纯文学有时会显得很不自然,例如,“三号炼金术士拿起了他的咒术魔法杖——一根笔直的棍子,闪亮登场。”接着,她向同学们讲述了与作者的改稿经历,强调了语言的规范与准确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以本文为例,向大家讲解了更多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手法,呼吁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尝试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有更好的文学鉴赏力。

岳彩鑫同学作主持总结:“文字是时光的琥珀,封存春分的风、宿舍的钥匙,还有少年人眼里的光。”散场时,有同学摩挲着文稿上的“棉签战船”插图轻叹:“原来最动人的故事,无需宏大叙事,只需一句‘我们毕业了’。”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岳彩鑫
摄影:岳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