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新描,与乡对话
2025年4月2日下午,汶阳书院111房间的檀香混着宣纸气息缓缓浮动,公益美育课堂第八期"111房间里的故乡记忆"活动在此温暖启幕。12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王慧与组织者张灿、周紫东、李欣灿的引领下,以素描为介,将斑驳的老墙、蜿蜒的田埂、炊烟袅袅的屋顶凝练成跃动的艺术符号。
活动开场时,组织者周紫东轻抚案上青瓷笔洗说道:"家乡是长在血脉里的水墨画,门前的石磨是浓墨,晒谷场的竹筛是留白。今天我们让记忆里的瓦当檐角,都在纸上重新生长。"参与者们选取牛皮纸、绢布与陶板等不同载体,开始了一场与故土的"静默对谈"。

记忆为彩,方寸成卷
为呈现多维度的家乡意象,活动设置了独立创作与互动共创环节。有的同学用焦墨皴擦出祖屋砖墙的肌理;有的同学以扎染技法表现麦浪翻滚的韵律;更有同学将银杏叶拓印在宣纸上,与工笔绘就的旧街巷构成时空叠影。
最动人的莫过于长达三米的"万家灯火"集体长卷创作——学生们或凝神运笔,或低声交流,用矿物颜料点染出记忆中的风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渡口、暮色里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月光下蜿蜒如银链的故乡河……不同质感的艺术语言在棉麻画布上交融,仿佛一扇扇被同时推开的故乡之窗。


乡愁可触,美育生根
在活动的尾声,当大家一起欣赏这幅饱含深情的作品时,组织者陈雨桐感慨道:“大家笔下的线条、色彩,都是对家乡最炽热的情感。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寄托。”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这份浓厚的乡愁之中,眼中闪烁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随着活动圆满落幕,同学们带着满满的回忆离开。此次公益美育课堂不仅让同学们用艺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美育的种子。未来,汶阳书院还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人在艺术中找到情感的归宿,让乡愁通过艺术的形式代代相传。

供稿:脑洞空间站
撰写:周紫东
拍摄:李欣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