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削山听梅雨,荻花溅叶褶行人
雕风吴带云中鹤,抱水泥熊草上鹍
中分画半涂晓暮,浣日清沙没钓针
笔到牛童何忘李,一点金睛自成神
——汶阳书院/大数据学院周宇
当四月的风掠过汶阳书院的飞檐,一场关于笔墨与时光的对话在春日的暖阳里悄然展开。4月23日下午,第三届“逸笔观山,丹青写意”校园书画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汶阳书院隆重举行,以笔墨为舟,载起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一、挥毫落纸:笔尖流淌的时光密码
决赛现场,绘画赛道的选手们在汶阳111与124房间铺展宣纸,调色盘上的青丹朱墨与窗外的绿树繁花相映成趣。有人凝视画布构思章法,有人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出山河的轮廓,油彩在画布上定格青春的光影。书法赛道的选手们则于123房间邂逅千年诗句——从抽奖箱中抽取的书签上,泛黄的古意化作笔尖的流云:或隶书端庄,重现汉碑风骨;或行草飘逸,续写魏晋风流。当有选手担忧写错时,工作人员那句“纸已备足,可尽情挥洒”,恰是对“笔墨本无界,青春自敢为”的最佳注解。


二、雅集共赏:方寸之间的山河万象
午后三时四十分,四十余幅决赛作品陈列于撷阳庭院,如展开的时光长卷:书法作品中,横竖撇捺间藏着“铁画银钩”的力道;绘画作品里,山水花鸟间流转“逸笔草草”的意趣。这些被编号的作品,既是选手们一小时心手相契的结晶,亦是传统艺术在当代青年笔下的重生。正如主持稿中所言:“年轻的笔触上,朱砂笔正在寻找力透纸背的灵魂”,每一道墨痕都是与古人对话的密码,每一块色彩都是向世界发声的诗行。
三、雅乐相和:弦歌不辍的文脉传承
一个准备停当,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当吉他弦上的音符遇见水墨里的青城山,汶阳书院/建筑工程学院杨修斌同学和海右书院/行政管理学院吕金辉同学带来的精彩的吉他弹奏和舞蹈表演,拉开了本次颁奖典礼的幕布。西洋乐器与水墨意境碰撞出奇妙的和弦,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主持人刘夏冰手持折扇登场,介绍本次活动出席嘉宾:创意写作学院李孟院长,大汶口土陶市级非遗传承人、泰安市大汶口民俗博物馆副馆长王延华老师,创意写作学院吴海峰、赵书林老师,蓬莱科幻陈希老师,远景学院刘炎老师,汶阳书院发展导师王乐老师担任专家评审,出席活动的还有创意写作学院全体老师及大众评审团200余名学生。主持人以“用笔锋丈量山河的创作者”“把墨香染在袖口的意外艺术家”等妙喻,勾勒出在场每一位参与者的精神画像,让颁奖现场成为一场全民共赴的艺术雅集。



四、薪火相传:笔墨背后的匠心独白
创意写作学院李孟院长在致辞中寄语:“同学们,你们要多多练习书画,这不仅能对你们平时写作有帮助,还对你们之后提高自我艺术素质有很大好处。”,期许同学们在墨香中涵养气韵,于线条间观照内心。随后,赵书林老师现场挥毫,“融通四海”四字苍劲洒脱,笔尖游走处,仿佛看见魏晋风骨与青春意气在宣纸上相逢,云影徘徊,松涛轻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大众评审环节,百余名师生手持手机扫码打分,在庭院中驻足凝视、低声探讨。当数字时代的便捷遇上传统艺术的厚重,“每一盏评审的灯,都为梦想的卷轴添一缕晴光”,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在此刻化作最温暖的注脚。


五、荣耀时刻:丹青卷上的青春落款
等待结果的间隙,往届获奖选手马睿麟走上舞台,分享他在宣纸上“栽种星辰”的心得:“第一次参赛时,我试图用浓墨重彩描绘泰山,后来发现,留白处的云雾,才是山水的呼吸。”这番关于“成长、灵感与传承”的对话,让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听见了笔墨之外的成长箴言。
统分环节,吉他手刘德庸同学还为大家带来一首新曲环节紧张气氛,创意写作学院兼工坊指导老师吴海峰及主理人相金钰则分享了她们对本次书画大赛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当颁奖音乐响起,21位获奖者依次登台:三等奖得主笔下流淌着生活的细腻,二等奖作品绽放着创意的火花,一等奖佳作则在传统法度与个性表达间找到了动人的平衡。




六、余韵悠长:新墨已研待君来
暮色为撷阳庭院披上鎏金,主持人以“愿我们继续以笔为桨,在传统长河中划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清波”作结,呼应开场的国风雅韵。当数字代码构建的世界日益喧嚣,总有一群人在墨香里等待松烟成霞,在宣纸上栽种春秋——这正是“逸笔观山”的深意:让古老的书画艺术,在青春的浇灌下,生长出新的年轮。
汶阳书院的飞檐下,获奖作品的编号尚未褪色,新的宣纸已在案头铺开。这场持续整日的书画盛宴,终以“留青汶阳”的姿态,成为春日里最动人的文化注脚。正如诗中所写“一点金睛自成神”,当年轻的笔尖触碰传统的魂魄,每个认真创作的瞬间,都在为中华文化的长卷,添上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落款。
投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王乐相、金钰、王铭豪
摄影:王怡程、张博涵、陈均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