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滨州市魏氏庄园内草木含情、古建蕴意,一场以“雏鹰展翅,寻遇诗情”为主题的“诗韵齐鲁”诗词研学双作家沙龙在此开展。活动由创意写作学院教师赵书林带队,邀请滨州知名诗人彭军共同参与,与作家班9名学员围绕田园、古宅、家国主题,以“经典诗词引航+实地寻韵打卡+即兴创作分享”的形式,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学研学。
活动伊始,赵书林老师将精心筛选的9句经典诗词分发给学员,每句诗词均紧扣“田园意趣”“古宅记忆”“家国情怀”三大核心。按照规定时间,在庄园内寻找最符合其意境的打卡点,合影并写出感想。拿到诗句后,学员们背着笔记本穿梭在庄园的各个角落:在刻着缠枝纹的垂花门下驻足;蹲在花园青砖旁,观察露珠滚落草叶的瞬间;站在城楼远眺,望着远处连绵的农田与错落的农舍,体会“极目楚天舒”的开阔。


分享环节中,学员们依次展示打卡作品与创作内容。其中,袁豪同学将在闺房的所见所感凝为散文诗,在有限的篇幅内为大家勾勒起深切沉思。“一架古琴,静默如哑,弦上落满了,无人能懂的时差;暮色从砖缝里爬进来,像一句催促,压得人发哑……”的散文诗,传递出对时光的沉思;岳彩鑫则借《滕王阁序》意蕴,从庄园砖瓦青石间窥见前人痕迹,以“脚印镶在高墙、屋门、床下,冲破日月生长”的表达引发共鸣。

待学员分享完毕,诗人彭军结合现场作品展开深度点评。他拿起王志腾的笔记本,指着上面“垂花门上的脊兽眯着眼,像在看往来的人,也在看流逝的年”这句观察记录,称赞道:“这就是创作的‘眼’——能从常见的古建元素里读出情感,说明你真正把自己放进了场景里”。同时,他也直指问题:“部分作品的语言还停留在‘描述场景’,没有做到‘解构场景’。比如写古宅,可以不用‘古老’‘沧桑’这类词,试试用‘门轴的吱呀声里,藏着几十代人的脚步声’这样的表达,让意象自己说话”。他还现场以袁豪的古琴描写为例,引导大家调整句式:“把‘暮色从砖缝里爬进来压得人发哑’改成‘暮色爬进砖缝时,把人的呼吸都压成了哑音’,是不是更有画面的张力?”随后,彭军强调:“青年创作最怕‘闭门造车’,这次研学就是要打破‘坐在书桌前写’的惯性——从生活里找细节,从经典里学方法,再通过专业点评找到不足,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此次沙龙并非简单的文学交流,而是为青年创作者搭建的“实践-反馈-提升”平台。这次“诗韵齐鲁”研学活动,不仅让青年创作者触摸到了诗意的源头,更让他们在实战中明晰了写作方向,为其文学道路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扎实的动力。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岳彩鑫
摄影:袁豪、王志腾、赵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