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以古宅为课堂,以行走促写作——创意写作学院“诗韵齐鲁”诗词研学第三期

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7:0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

为贯彻“课堂有识、课外有趣、成长有爱”的创意写作育人理念,创意写作学院自2025年4月启动“诗韵齐鲁·诗词研学”专项活动,以“行走”“体验”“感受”“写作”为关键词,将教学视野从课堂延展至人文现场,引导学生在游览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审美与思维水平。

彭军,笔名柳叶刀,惠民县职业中专教师,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惠民县诗词学会副会长,惠民县政协委员。自1993年开始诗歌创作,2016年出版诗集《蓝房子》,在上海《儿童诗》,《山东文学》,《青岛文学》,《诗选刊》,《延河》,《诗潮》,香港《千红文学报》,《时代文学》,《金银滩文学》,《零度诗刊》,《山东青年文学》,《浙江诗人》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二百余首,在河南省《天地文学》征稿中荣获二等奖,在省市征文中多次获奖。

赵书林,山东滨州人,作家、编剧,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滨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主授《创意写作》课程。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枕月听刀》和《残刀传奇》《学生兵》等,编剧电影、电视剧《咱们的绝活》《血战长津湖》《渔舟唱晚》等。电影《渔舟唱晚》获得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海南电影节最佳优秀影片奖,并入围美国国际民族电影节和第九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

2025年9月20日,创意写作学院“诗韵齐鲁”诗词研学活动第三期,学生团队在创意写作学院赵书林老师带领下,走进滨州魏氏庄园,以“实景寻访、即兴赋诗”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场景打卡、游览观察与现场创作,在古建筑群中完成了一堂生动的行走写作课。


手持图纸,寻访古园

活动伊始,学生在赵书林老师的引导下于魏氏庄园正门集合,拉开“诗韵齐鲁”横幅合影留念。随后,学生分为A、B、C组,各持标有城楼、私塾、闺房等不同场景的图纸,在限定时间内寻找实景位置并完成打卡。任务设计融化游览动线与文学观察,推动学生主动走进庄园的各个角落。


从城楼远眺到深闺景观

A组穿梭于花园与私塾之间,触摸石雕、木刻中的岁月痕迹。他们寻找、记录房间中的对联、诗词,从摆放的古籍中,探寻历史的痕迹,激活内心隐藏的创作欲望。

B组学生登上城墙,站立许久,远望秋收时节的麦田与远山,看升起的太阳、炊烟,观流动的云朵、车流。人们拿起石头,与岁月碰撞,不断在其虚幻时注入记忆,溅起的浪花叠加重合,永恒而美丽。

C组学则深入垂花门与闺房,从古琴、镜台等旧物中感受历史氛围。边走边看、边看边想,在真实的场景的流动中积累创作素材。


从图像到诗意的转换

在打卡点,学生需结合场景现场完成诗歌创作。岳彩鑫同学借助王勃在《滕王阁序》抒写的诗句,望着砖瓦青石,窥见前人于缝隙间留存的斑斑印迹:“脚印在泥土里生长,冲破无数个太阳,与黑夜拥抱——就像脚印镶在这里,被砖瓦砌合在高墙、屋门、床下。”

袁豪同学将所见所感凝为散文诗,在有限的篇幅内为大家勾勒起深切沉思。“一架古琴,静默如哑,弦上落满了,无人能懂的时差;暮色从砖缝里爬进来,像一句催促,压得人发哑……”


雏鹰展翅,双师沙龙

凉亭内,赵老师邀请滨州知名诗人彭军,与作家班学员开展双作家沙龙活动。此次活动围绕“雏鹰展翅,寻遇诗情”的主题,讨论鲜少被人仰望的蓝空,捕捉流淌在田园风光的意境,打造了一场有关经典、创新与文学风格的诗歌交流课堂。

彭军老师告诫学生,天空浩瀚,要有万千选择,勿同直线般冲上云端。要博学百家,掌握个人独有之技巧,才有望穿过茫茫云障,入无人之境。写作,是拥抱文学的途径之一,它让我们学会飞翔,以别样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

最后,他向大家呼吁,文学写作是有捷径的,那就是多读书。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博学百家、取长补短,充沛文学意识的途中拓宽写作技巧;在展翅高飞的路上不断看到一条又一条,通往云端的阶梯。

本次活动以“场景寻访+即兴创作”为核心,将作家沙龙作为提炼与升华的环节,真正体现“行走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不仅在魏氏庄园中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更在实景写作中锻炼了观察、感悟与表达能力。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岳彩鑫

摄影:张景宇、袁豪、赵枫、陈炳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