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中国诗歌大赛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泰山·中国诗歌大赛 >  信息正文

济南研学日记(一):山河诗情

时间:2024年11月18日 19:4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为了激发作家班学生的文学热情,创意写作学院开展了首批“诗词研学实践打卡”活动,意在循着古代文人的足迹,以诗词之名行遍城市山水,领略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魅力。本次由吴永强老师带队前往济南,打卡华不注、黄河、张养浩纪念馆。

站在华不注山脚下,仰望那并不算高耸却有着独特韵味的山峰,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久在校园的我而言,这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约会,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爬,每一步都似在翻阅历史的书页。华不注山,这座在古籍中闪耀的名山,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山上的怪石嶙峋,有的如利剑直指苍穹,有的似巨兽盘踞休憩,它们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攀登的过程中,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内心却满是喜悦。当登顶的那一刻,微风拂过脸庞,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极目远眺,视野豁然开朗,城市的喧嚣在脚下变得遥远,仿佛自己超脱于尘世之外。远处的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大地上奔腾不息,而头顶的高铁呼啸而过的风声那种现代与自然的融合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来到黄河边,近距离感受它的雄浑。

河水奔腾着,裹挟着泥沙,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和灿烂的文明。伸手触摸那有些浑浊的河水,却能感受到它无尽的力量。黄河的水流声,就像古老民族的心跳,沉稳而有力。在黄河边漫步,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与黄河相关的诗词歌赋和历史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这条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次华不注山之行和黄河之观,于我这个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我们埋头于书本知识,为学业忙碌,却常常忽略了大自然这位伟大导师的教诲。站在山巅、河畔,我明白了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我们渺小如沧海一粟,面对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我们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我们又如此伟大,因为我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可以像攀登华不注山一样克服重重困难,可以像治理黄河一样面对自然的挑战展现智慧和勇气。

我思考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如山路崎岖般的学业难题,会遭遇如黄河波涛般的生活挫折。但就像登上山顶欣赏到美景、在黄河边感受到力量一样,我们要怀揣希望,勇往直前。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塑造出更坚强的我们。同时,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在提醒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青春如同这山川河流一样,留下璀璨的印记。

——张增福

北京时间8:00,开启一天的美好。集体合照,坐上大巴车。行驶在泰安的街上,群山连绵,高处的松柏的带着晚秋的蔫绿色。路途最为吸引我的一处景色是,下了高速进入济南境内,有一家古风古韵的酒店,红色大牌坊上写着耀眼的几个大字——会仙居。整个酒店大楼与常规高级酒店别无二致,无非是整个建筑玻璃外表制成。但吸引我的是酒店京派建筑的门口,敞开的红色大门,榫卯结构,灰红色木制结构与青色石瓦在视觉上紧密相连,檐牙高琢,加上门前一片红绿相间的植株,好不气派。

此次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站,华不柱山,简称华山。山很陡,有197米高。因其外形像平地而起的“花骨朵”,故称华不柱山。我们一行10人,沿着山石经修筑而成的灰色石阶,一步步爬行。

居住在泰山脚下的我们,虽然大多数至今没有爬过泰山,但对这197米还是不太放在心上。“小小华不柱,拿下。”结果,话说的多大就有多狼狈。山脚英雄的我们,半山腰的狗熊们。石阶因在自然石的基础上修筑而成,有时,踩上上一个台阶,你能明显感受到脚底石的纹路感。台阶时而宽大,宽到可以走四五步。时而在拐弯处极窄窄到只能放下半只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攀附山阶旁的铁链,岩石借力继续上行。经过了三七二十一难的我们最终行到了那块写着华不柱的岩石面前。路途多艰辛,好在结果还不错。

——卢玉萍

走进张养浩纪念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纪念馆的每一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张养浩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更是政治舞台上的坚毅斗士。我站在他的诗文前,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如同他心灵深处的低语,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无论是描绘山川美景,还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都让人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家国情怀。

然而,张养浩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奉献。在纪念馆的展柜里,我看到了他当年为民生疾苦而奔走呼号的证据,那些奏折、书信,每一封都凝聚着他为国家和人民福祉付出的心血。他的政治生涯虽然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在张养浩的雕像前,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目光穿越时空,注视着我。那目光中充满了坚定与智慧,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张养浩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深刻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张养浩的精神,不仅要追求个人的成就,更要关注社会的福祉,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涌淇

今天我来到了张养浩墓。

踏入墓园,一种古朴清幽之感扑面而来。入口处“水月松风”的牌坊,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不大不小的门。沿着小径前行,周边的松柏、杨柳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云庄的主人。

园内的明清墓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碑上的文字述说着张养浩在后人心中的地位,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逐字读着那些祭文碑上的内容,就像在和张养浩拉呱,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追求与热烈。

来到墓冢前,看着那土筑的墓,四周的青砖与墓上的黄叶,像是为它披上了一件入冬的添衣。墓前的石狮、石牌坊、石供桌和石香炉,无不散发着庄严的气息。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脑海中浮现出张养浩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文学成就,尤其是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在脑海中如幽灵般反复回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里就像一片宁静的精神净土,让我能与历史相连,感受张养浩与这个世界的羁绊,去看一个官员该有的样子。这次游玩,真是一次难忘的时间之旅,精神之旅。

——周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