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何为母爱?面对我们的成长,和已经长大的我们,母亲眼里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11月16日上午10点,在瞻岩书院106室,创意写作学院编剧、行政管理学院全生异科导师房伟,举办的本期编剧品影会的主题。今天房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既乐趣奇妙,又感人深思的影片——《包宝宝》。
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突然包出了会哭的包子,这个包子她不忍心吃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起小包宝宝的成长,一个小包子有着如同每一个孩子一样童年时的顽皮,也有着少年时的叛逆,还有着长大恋爱后的离开。妈妈陪伴包子成长的过程是快乐的,而最终长大的小包子却要离开了,面对这样的离别,妈妈狠心地一口吞下了她。而梦也随之醒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源于妈妈太过思念自己的儿子,她醒来的时候,寂静空荡的房间里回荡着思念与孤独。可就是在这时,一个“大包子”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这正是离别许久的儿子。当妈妈见到真实儿子的一刻,先是抑制不住的惊喜,随之而来的是生气。儿子为了哄妈妈开心,就像“小包子”小时候一样,坐在床边,跟妈妈一同吃起他最爱的饭团……
观影中,以动漫形式讲述的故事带来了阵阵笑声,笑声之后同学们的脸上又不禁显出深思与感动。观影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那么快乐,又那么伤感。影片从一开始的搞笑到最后的感动,原来一切都是妈妈做的一场梦,以包子比喻孩子,视孩子如“掌上珍宝”,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与叛逆,一点一滴都蕴含着妈妈的爱,梦境清醒后,回家的孩子,买回来的点心 ,落泪的母亲与儿子,都在提醒着我们多多陪伴家人吧。”王资涵同学这样感慨道。
杨珺同学说:“我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她的儿子安德烈,就是一次次在她的目送中长大、离家、远去。她写到,每次看到儿子远去的背影,就像在告诉她,不必追。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离家也越来越远,一次次在父母的目送中奔向远方,去追逐自己的未来,最容易忘了站在身后的父母,常回家看看。”
杨晓华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最好的爱是手放开。这个包子都是母亲眼里儿子的形象,并不是他真正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在母子之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剧烈冲突后,不愿放手的母亲把‘包子’吞进肚中,却反而让她看到了儿子真正的模样他是一个成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独立的个体。当“包子”主动进屋试图沟通时,妈妈才突然意识到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再也不是她眼里那个弱小无助的包子了。在母亲眼里,“包子” 变成了“人”与此同时,她也终于学会了放手和尊重。”
“爱永远是家庭成员间不可缺少的纽带。而故事中的爱也如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父母把大部分的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害怕他们受到伤害,担心他们吃不好,却又不懂地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这种爱往往是间接的,含蓄却总又不自觉地表现地过分强烈,形成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压抑和束缚。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断层需要父母更多地耐心与孩子共同成长,需要不断地促进平等沟通,需要不断地改变教育的方式。爱是及早陪伴,也是适时放手,与孩子互相尊重,又彼此独立。在孩子年幼时给他足够的爱,而当孩子渐渐长大了,一定要去践行那一场得体的退出。”段颖欣同学这样补充道。
最后房伟老师总结道,“这部电影首先可以学习的是创作的创意,用一个奇幻且有寓意的梦境展开,最后落回到现实,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引发我们有关‘母爱’这个主题的共鸣与思考。对于母爱,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感动和不同的观点,不论你的感想如何,老师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母爱,珍视母爱。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采写:房伟
摄影: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