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平台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育人平台 >  信息正文

【表达力微课堂第18期】叙事时人称使用要谨慎

时间:2023年05月24日 17:3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

“一日一技巧,百日学表达”,本期表达力微课堂由创意写作学院的刘冰琪老师,分享她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与建议,供学生参考。


在创意写作课堂训练中,我设置了很多开放性的主题,供学生自由的去切入。从写作情况来看,学生们大都能依照自己想要呈现的故事内容,选择恰当的人称去进行表述。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又常会出现一些因为自己所选的人称导致的写作障碍。

比如在之前,同学们参加了“致敬名著,重叙经典”同文创作大赛,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尝试写出独特的故事。有同学在完稿之后,联系我,说自己虽然感觉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感觉哪里不太对,好像有什么问题。

我看了这位同学的文章,他以小丫鬟的第一人称去阐释《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故事情节比较完备,叙述的张弛有度。但是文章的问题也很清晰,我们可以一起来看其中的一个段落。


我从人群中看见刘姥姥端起茶杯咕咚咕咚的喝了起来,喝完一杯还是觉得不解渴,接着伸手就要去再倒一杯。我走过去想要帮忙倒茶,刘姥姥自身觉得很别扭,不习惯别人伺候自己,尴尬的笑了笑就婉拒了我。我便重新走回到一旁站着。


这个同学是犯了一个很常见的“视角混乱”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是使用的第一人称视角,那么我们的叙述就是要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开,而不应该在“我”之外的地方开辟他方视角或者上帝视角。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怎么会知道刘姥姥渴不渴,习不习惯别人服侍自己呢?这都是作者的设想。

用第一人称讲故事,不是简单的把名字换成“我”,而是要关注“我”的声音和行为,同样这一人称的使用一定是会限制读者了解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稍微一点拨,这个同学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有点别扭。我又给他推荐了几篇经典的第一人称的短篇作品,比如鲁迅《头发的故事》、白先勇《花桥荣记》等,让他在经典文本中真切地去感受第一人称的叙事特点。

通过阅读与感受,他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文段。


在交错的背影中,我找寻到了一个可以看清主子们交流的间隙。透过间隙,正好看见刘姥姥端着茶杯咕咚咕咚的喝着,喝完一杯以后她又伸手去摸茶壶想要再倒。我猜测,可能是刘姥姥和主子们聊天赔笑费了太多口舌。于是我挤过人群,走到刘姥姥身边拿起了茶壶想要帮忙倒茶。刘姥姥对着我露出了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轻轻摇了摇头,接过我手里的茶壶,自己给杯子续上了水。我看也没有我能够帮忙的了,便垂下头,默默地走回到了丫鬟之中。


虽说修改后的这一文段人物的动作呈现得还是有点不太细腻,人物的内心情感没有刻画的很鲜明,但已经摆脱了视角混乱的问题,这已然是很大的进步。

人称是我们在讲故事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选择人称,不是简单的说我用“我”“你”“他”来讲故事,它其中有很多我们需要注意、需要警惕的地方。

比如选择第一人称进行表述时,只能停留在“我”的感知上,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这个男人背过身去,露出邪魅的一笑。”也看不到“他向我走来,背后藏着一把尖刀。”透视眼是万万不可出现的。选择第二人称时,要注意是没有“我”这个人物的。当叙述者在谈论他人时,可以有“他”或“她”,但如果你使用了“我”,视角就会立即混乱,读者会开始怀疑自己看待故事的角度。而在选择第三人称时,我们则要更多的注意视角的选择问题,你看似全知全能,处处都能够呈现。但是要怎么把握叙述的详尽,这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在呈现故事时,我们会自然地选择某一人称,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的“浑然天成”,在人称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每一视角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我们可以在创作中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前提是你要明白用这一人称我们要做什么,如何才能正确地发挥出它的力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