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青鸟作家班骨干成员在海右书院110活动室,开展了第七期作品研讨会。青鸟作家班的骨干成员们围坐在一张大方桌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期待。此次活动以朱龙鑫同学的诗歌为基点,同学们通过分析其作品深处的意蕴情感,将当代诗歌的写作技法铺展开来,于思想的碰撞交融中寻笔当下,竞赴创意诗篇之路。
研讨会由赵书林老师组织,董玉文、包鑫两位老师指导,岳彩鑫同学主持召开。活动伊始,董老师为大家分发阅读材料,同学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入阅读,整个活动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和大家的呼吸声。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了诗歌的世界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随后,以王志腾同学为始,围方桌呈逆时针发表言论。他对朱龙鑫同学空格符号的使用提出质疑,并以诗中具体字句为例,指出了作品的不当之处。袁豪同学以诗歌的叙事角度出发,分析其句子的逻辑关联性,他认为其作品的叙述链条混乱,无法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王传铭同学则从朱龙鑫同学的炼字炼句上展开了细致分析,如“泪在风沙里干涸”,这里他肯定了诗的意境与韵脚,但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伫立在遥不可及的漫长等待”,指出了朱龙鑫同学创作思维的不连贯性,他建议大家创作时多进行视角身份的转换,在文学表达的同时兼顾读者的阅读体验,追寻“读写合一”的境界。他的话语充满了对诗歌的敬畏与热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
紧接着包鑫老师从作品的完整性入手分析,认为朱龙鑫同学在入学后的三个月里,在当代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是明显且显著的,并着重肯定了他在语句表达中对宗教词汇的应用,这种极具写作风格的创作不似一般诗歌落入长吁短叹的俗套,更像是大寺佛经中的呓语,在品读中给人带来智慧与启发。
董玉文老师则点出了朱龙鑫同学在未来诗歌创作中需要改进的方向。第一点是兼顾创作中欲表达思想,与诗歌所呈现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二点是寻找作品中意向与思想的支点。对此董老师也提出了独到见解,他根据朱龙鑫同学的创作思维,对作品中备受读者争议的地方进行分析,于反面中肯定了诗歌中已表达思想与意象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创作,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的创作平衡。
岳彩鑫同学作为主持人对研讨会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他将作品中符号使用不当、字句不规范等弊端转化为朱龙鑫同学在叙述创作中的逻辑跳跃问题,认为其脱离了同学的阅读思维,较为严重地为大众读者造成了共鸣障碍。
整场活动,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着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这场研讨会不仅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更让我们明白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会更加努力地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用笔触去描绘更加美好的世界。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
撰稿:岳彩鑫
摄影:岳彩鑫、赵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