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小说与电影语言的较量 从《红高粱》开始

时间:2024年12月15日 13:1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近日,一场关于小说与电影语言魅力的较量在2-313教室精彩展开,创意写作学院的白琨老师携手电影评论中心的乔丹雯老师围绕“语言的艺术:从小说到电影”,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创意写作课。

活动开始,白琨老师向同学们询问由小说改编成影视的作品有哪些,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红楼梦》”“《活着》”“《三体》”“《甄嬛传》”……而当乔丹雯老师引导同学们对比小说版本与影视版本,探讨哪个更具魅力时,一场小说与电影语言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只见两位老师分工明确,一个从小说的画面感、叙述性、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对《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等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另一个则从构图、声音、色彩、角度等方面出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片段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向同学们清晰地展示了小说与电影在表现形式和传达信息方式上的差异。

接着,两位老师围绕《红高粱》,共同解读了小说与电影的共同片段。

在“颠轿”经典情节中,白老师围绕“奶奶的唇上有一层纤弱的茸毛,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花轿里破破烂烂,肮脏污浊。它像具棺材,不知装过了多少个必定成为死尸的新娘。”等文本,分析了小说语言所营造的画面感以及人物塑造的细腻之处,特别是对人物性格及心理有更好的刻画。

乔老师则通过播放《红高粱》“颠轿”片段,指出了张艺谋导演作为摄影师出身的擅长之处,即对于电影色彩、造型的精心策划,在《红高粱》中他更是选用了具有视听冲击力的画面和色彩,突出了情绪冲击力和造型感染力。

在“奶奶死亡”的片段中,白老师介绍了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如走马转蓬般的图像、天国的五彩强光、扭曲哀号的红高粱、有坚硬边角的白云、雪白的鸽子等,这些意象让奶奶的死亡场景显得唯美、感人而悲壮,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乔老师则播放电影片段后说,“影片中 ‘我奶奶’中了日本鬼子的枪弹后,如鲜血般殷红的高粱酒喷洒出来,占据整个银幕,紧接着镜头转向‘我奶奶’,整个画面呈现出橘红色,而此时仰拍与剪影特效的运用,使‘我奶奶’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汽车的爆炸,整个画面又被红色的烟雾所覆盖着,象征着整个中华儿女的满腔热血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这一‘红色’镜头的运用,从前后的语境来看,很显然是‘我爸爸’的主观视角,而非小说中‘我奶奶’的视角,这一改编将原著中的奶奶之死上升到家国民族层面上。”

最终,经过现场学生投票,同学们普遍认为小说与电影在表达上各有千秋。老师们也分析,一个在情节叙事、人物塑造、激发想象、情感共鸣上有突出表现,另一个则在视听冲击、氛围渲染、矛盾冲突、具象表达等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为了帮助同学们统筹把握小说与电影语言,两位老师还选取《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片段,让同学们动手去写,进行视听与文字间的转换。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小说与电影语言的较量在课堂上圆满落幕。然而,它留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文学视野的拓宽和艺术热爱的激发,更是对文学与艺术深入思考的启迪。相信在课下,同学们对文学与艺术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白琨

摄影:赵雨、徐恭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