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
“什么是最高层次的美?”
“什么是文学人物的‘美’?”
“怎样用数学定义‘美’?”
……

3月25日上午在一教212教室,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课拉开帷幕。数理教学部王玉凤老师与创意写作学院董玉文老师联袂执教,以“外貌:统计美VS感受美”为主题,通过数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带领学生探索“美”的科学规律与人文内涵,展现跨学科教学的创新魅力。

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课程伊始,王玉凤以数学的精准切入主题。她通过黄金分割模型、对称性分析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名人、明星面部比例,揭示“统计美”背后的客观规律。例如,古希腊雕塑如何通过0.618的黄金比例传递和谐?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角为何在年老色衰之后反而赢得了人们的善意?学生们在数据和人性的解读中,体会到数学对“美”的量化诠释。
董玉文则通过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的描写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他选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缺陷美”与《红楼梦》中黛玉的“病态美”,剖析文学如何通过意象与情感赋予外貌深层意义,让学生领悟“感受美”的文化厚度与主观多样性。

破除审美单一性
对于“不同文化当中的审美标准”,两位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讨论。王玉凤从中国唐朝以“丰腴”为美出发和现代对于女性“v”字脸的追求做了对比:“统计美是发现共性的工具,而非束缚个性的枷锁”。还顺便从对称性出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走向美的途径:吃饭咀嚼的时候注意双侧用力的匀称。

董玉文带领大家回顾了东西方审美的差异,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在古希腊文化当中,美和健康密切相关。从翁贝托·埃科的两部著作《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引入,给同学们讲解了“美学”是不只单指“优美”,更多地是从美、丑两个角度去探讨广义的“美”,“感受美让‘不完美’成为独特的生命叙事”。

科学与人文的交响
在文学创作当中怎样将统计美与感受美进行有机融合?两位老师从具体的事例出发进行了解读和讨论。
王玉凤从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讲解了数字在外貌描写当中的作用;通过《陌上桑》关于罗敷外貌的描写,提供了衬托、对比描写美的方法。
董玉文回顾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对于海伦美貌的描写,指出和《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介绍了写丑的方法“浓缩写丑”,通过某个词语来唤起人的直观感受。

本次课程设计运用了“双师课堂”的先进理念,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思维互补。通过数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学生们在数据与诗句间穿行,重新定义了“美”的边界——它既是科学的规律,亦是心灵的咏叹。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张嘉仪
摄影:张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