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作家班成员聚于海右书院110室,展开了第十四期作品研讨会。窗外桃花伏动,他们生长在月夜静谧的泥土里,悄然绽放着生命的芬芳。与《死亡设计》,黑焰中涅槃的滚滚绿意,交相辉映。“死亡不是坠落终末之地的烟火,它应在天堂前极尽升华。”岳彩鑫同学在文章中的顿悟,刺破寂静的夜空,直指生死命题下蛰伏的希望与破土而出的新生。同学们围坐长桌,研讨会一触即发。

活动伊始,刘腾飞同学诵读文中“跳山”的片段:“站在悬崖边,顿生一股自由感……”声音随文本情绪起伏,从激昂渐至喑哑。袁豪同学捕捉到叙事的双重视角:“主人公一面幻想‘三万种活法’的浪漫死亡,一面被亲情‘颤动’拉回现实——这种撕裂感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存在意义的迷茫与突围。”杨雨濛同学则聚焦意象的张力:“‘锈迹斑驳的铁笼’与‘赤色土壤孕育的生机’形成生死二重奏,仿佛但丁《神曲》中地狱与天堂的并置。”

围绕“死亡设计”与“生活设计”的辩证关系,讨论逐渐白热化。岳彩鑫同学揭开创作内核:“最初想用死亡设计逃离生活,却在书写中发现——真正需要设计的从来不是死亡,而是如何让每个‘此刻’都成为抵抗虚无的纪念碑。”苑俊喆同学犀利指出:“文中对‘体面死亡’的荒诞构想,实则是用黑色幽默解构功利主义生死观。当主人公最终选择‘向死而生’,即撕碎了社会规训的面具,让生命回归本真的野蛮生长。”

包鑫老师从文学疗愈视角高度评价作品:“‘锈迹斑驳的铁笼’与‘煌煌烈日中爬起’的意象转换,构建出完整的创伤修复图谱。这让我想到梵高笔下的《星月夜》——在最混沌的漩涡中,星光依然喷薄而出。”同时,他建议强化“生之细节”的描写:“文中‘老黄叶被风吹去彼方’的场景极具诗意,若增加此类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图景,更能凸显破茧重生的渐进力量。”

活动尾声,岳彩鑫同学分享创作蜕变:“书写《死亡设计》的过程,恰似文中所写‘飞鸟与鱼在波涛中破碎又修复’。当我们敢于直面深渊时,才会发现——最深沉的黑暗里,永远藏着破晓前的第一缕光。”散场时,有同学轻抚文稿中“三万种活法”的句子微笑。最璀璨的重生,永远始于对黑暗最温柔的背叛。
撰稿:岳彩鑫
拍摄:赵书林、岳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