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双作家沙龙】与作家对话,一场音乐与哲学的思维碰撞

——“诗韵齐鲁”诗词研学双作家沙龙第一期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10:5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4月20日,济南佛慧山莹心亭内春意盎然,创意写作学院作家董玉文邀请《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作家天然,与作家班学员一块探讨“经典重构与爱情叙事”。

沙龙以窦唯的实验音乐作品《记艾灵之喜欢你》为蓝本展开,该作品的创新性突出,以《巴黎圣母院》《爱德华大夫》《追捕》三部经典影视原声为载体,通过拼贴叙事与诗性表达,引发了一场关于爱情本质与创作意图的深度思辨。

感受篇: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活动伊始,学生们以闭目聆听的方式沉浸于《记艾灵之喜欢你》的声景中。教堂钟声与卡西莫多的嘶吼、精神分析诊所的呓语、东京街头《追捕》主题曲的骤响,三段截然不同的影视片段在音乐中交织,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叙事迷宫。

“卡西莫多的钟声是孤独的具象化。”江星宇认为艾丝美拉达的死亡不仅是悲剧的终点,更是对“爱能否超越身份与道德”的终极叩问。

这一观点引发热议,岳彩鑫提出三部分作品实为情感的三重变奏:“从《巴黎圣母院》的毁灭之爱、《爱德华大夫》的救赎之爱,到《追捕》中杜丘与真由美的逃亡之爱,层层递进中展现了爱情从困境到超越的可能性。”

天然老师概括了作品的叙事手法:“窦唯将电影对白转化为情感符号,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观众需在碎片中自行拼凑意义。”她鼓励学生跳出线性逻辑,关注声音质感与情绪流动的关系。


分析篇:解构经典中的爱情叙事

进入分析环节,学生们围绕三部影片的爱情母题展开思辨。郭艺峰以《爱德华大夫》中“梦境与记忆”切入,提出爱情貌似对创伤的治愈;许翠则从《追捕》的故事背景出发,探讨了假如在现实中出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选择。

沙龙高潮出现在杨雨濛以石神哲哉的牺牲为例,对比卡西莫多的守护,引用了《嫌疑人X的献身》的瞬间:“爱不是需要解答的数学题,而是共同经历的体验。”大家心有所动,纷纷鼓掌。


思想篇:创作意图与爱情观的碰撞

“第一层面具是借用经典IP的流量外壳,第二层是实验音乐的形式探索,最深层的则是用拼贴消解爱情的确定性。”在思想升华阶段,董玉文剖析了窦唯的创作哲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留白处的深意,“那些未被言说的沉默间隙,恰是听众投射自我经验的画布。”

天然老师则借汪曾祺的生活小故事,探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雕刻的萝卜虽美,但大家在吃饭时,更多去夹取拌黄瓜……”

关于爱情观的探讨更趋多元。


以诗为媒:一场跨代际的文化对话

活动尾声,天然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逐一点评。“小江对《巴黎圣母院》片段的解读令我惊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声音符号背后的存在主义困境,虽然可能是并不自觉的。岳同学提出的‘三重变奏’理论颇具学术价值,让我想到《文心雕龙》‘三准说’的现代演绎。小许将《追捕》的逃亡叙事代入当代语境,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在场意识。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一下加缪的《局外人》,思考存在困境的永恒性与时代性的交织……”

太阳已经偏西,莹心亭的琉璃瓦上流转着金色的光晕。这场沙龙不仅是一次对实验音乐的诗学解码,更构建起代际对话的独特场域——当“60后”的窦唯遇见“00后”的大学生,当《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回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典文本在年轻思辨中焕发新生。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董玉文

摄影:刘盈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