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诗词为引置身人文现场,创意写作从课堂走向江河湖海

——创意写作学院“诗韵齐鲁”诗词研学第一期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10:5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

为贯彻“课堂有识、课外有趣、成长有爱”的创意写作育人理念,创意写作学院自2025年4月启动“诗韵齐鲁诗词研学”专项活动,以“行走”“体验”“感受”为关键词,将视野从写作课堂延展到人文现场,让学生在游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中不断提升审美与思维水平。


双作家简介:

天然,作家、《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名家名作》《山东文学》《山西文学》《延河诗歌特刊》等刊物。曾参加“第二届山东女子诗会”,作品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山东诗歌年鉴》等选本。

董玉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文联签约作家,泰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泰山科技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在《青年文学》《雨花》《扬子江诗刊》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青春》、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宝藏》(合著)等五部。获第二届“恽逸群新闻奖”出版类一等奖、第四届青未了散文奖二等奖等奖项。


4月20日清晨,创意写作学院师生一行十人来到济南,开启了“诗韵齐鲁”诗词研学之旅。

“文学不止阳春白雪,还当有下里巴人,创意写作的课堂不应局限在课堂、校园,它当更广大,应在滚滚红尘之中。”在学期初的研学讨论会上,创意写作学院院长李孟说出内心想法,“创意写作不是单纯地教写作技巧,那是术,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思维能力上,这才是道。研学始于行走,却不止于行走,行万里路是路径,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生活感知方是目标。”

走进诗词:泉城胜迹中触摸诗词的肌理

首站大明湖景区,超然楼飞檐翘角倒映碧波,夏雨荷雕塑旁垂柳轻拂。9名学生分为四组,展开“楹联寻踪”行动。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搜寻,大家共找到27副古楹联。

随后,研学队伍转战佛慧山,陡峭石阶考验着同学们的体力与意志。行至开元寺遗址,坍塌的唐代须弥座与宋元柱础引发热烈讨论。坐在千年银杏树荫下,大家对照孔孚诗歌《春日远眺佛慧山》,就“佛头 青了”的意象展开辩论。“青苔随季节变化,诗人用‘青了’既写实景又隐喻禅机……而如果我们不来现场观看,绝不会想到‘眺望’二字的真意”,董玉文以山间新发的嫩叶为喻,启发学生理解新诗对传统山水诗的革新。

“当手指抚过开元寺残碑的刻痕,我突然理解了一位历史学家说的‘历史残片的价值’。”参与研学的江星宇感慨。

郭艺峰在研学日志中写道:“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明白,诗歌研究不仅要细读文本,更需要实地踏勘。”


走入生活新视角看写作观察入微才能写出好文字

研学通过沉浸式田野调研,青年大学生穿梭在自然风光之中,立身于人文现场,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为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往学生对写作的理解有偏失,拼了命地堆砌辞藻,以为这样写能凸显自身的水平,所以很多人是在闭门造车。研学的路上我们交流,我告诉他们想写好文章,一定要认真地观察、感知生活,形成独特视角和独特情感体验。”董玉文进一步解释,“发起楹联寻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去观察、体悟生活,有了新的视角和体验后再动笔,写出来的文字就有了温度。”

事实证明,观察生活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行至松鼠小径,张昀同学注意到一个小孩子,她这样写道:“我看见,有一个孩子轻敲石壁,睁大眼睛,满脸期待,盼着松鼠探出脑袋,虽然等了好久松鼠还是待在洞穴里,但是孩子脸上还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样是观察人物,岳彩鑫同学的体验自有不同:“年迈的人们早早来到广场,跑步、练功。从他们身旁路过,能听到颇有节奏的喘息,与远处收音机里播放的心经之音共振。那是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腿脚笨拙,身心轻盈。他们在绿地打坐,脊背伴随韵律徐徐晃动。听从首者指挥,不时拍打掌面,口诵经文。犹如种子,于泥土里发芽,沐浴微风。”


走近作家:思维的火花在研讨中迸发

写作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期研学都要拜访一位当地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揭开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一一剖析创作心理,供师生研讨、思辨。

研讨围绕窦唯的实验音乐作品《记艾灵之喜欢你》展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交流,从叙事风格聊到诗性表达,从创作意图、创新手法讨论到爱情本质……

作家班学员在研讨中的表现令作家天然感到吃惊:“哎呀,今天真是被你们这群小朋友惊艳到了!刚才听你们聊卡西莫多、聊梦境治愈、聊逃亡爱情,我脑子里就跟放烟花似的——啪!啪!啪!各种点子往外蹦。江同学从教堂钟声里听出‘孤独的形状’,这感觉太灵了!就像突然把李清照的词塞进巴黎圣母院的石头缝里,荒诞但莫名和谐。还有岳岳那个‘爱情三重变奏’的说法,简直像给这三段电影配了套渐变色的滤镜,我都想偷来当论文标题了!”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董玉文

摄影:刘盈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