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他在铁丝网里被打中,一道闪光突然把他照亮……当时他还活着……打死我……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我。”“海明威身中227块弹片,有十几片终身未取出,一战和二战两次大战他都参加过。”“创意写作”和“世界文明的现代历程”两门课相遇,一次充满传奇色彩文史之旅就此开始。
4月29日上午,在一教415的创意写作课堂上,创意写作学院的孙秀芳老师和通识教学部的侯宁老师带同学们走进了一次文学与历史深度融合的“双师课”。

孙秀芳老师点明课堂的主题是“如何用好语言?”孙秀芳老师以曹雪芹、郁达夫、刘震云、苏童等古代和现当代作业的作品为例,提出了对语言的四个要求:规范与准确、生动、有特点、有韵律。孙老师说:“小说语言可以分为‘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小说语言涵盖了语言的各种形态,以此为例,对语言的探讨比较全面。对语言的这四种要求是较高的要求,想全部满足是有难度的。”
侯宁老师说:“西方也有很多好的小说,那些翻译过来的作品也可以看出语言风格,也可以作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比如海明威的作品。”孙秀芳老师交代会用海明威的作品作为案例,来分析他的语言风格,并让侯老师来讲解海明威的传奇经历及这些经历与他语言风格的密切关系。
“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孙秀芳老师解析,林黛玉的语言是很生活化的,体现了《红楼梦》小说白话的特点,“文白结合”使其语言呈现出既典雅又通俗的特征。“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语言体现出了现代作家初用白话文写作,白话文带着古诗词与古文的典雅特点,有着独特的风格。刘震云、苏童等当代作家因个人偏好,语言也呈现出古典风的语言与方言结合,用普通话生动描述等特点。
孙秀芳老师用海明威的《杀人者》、《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为例,交代了海明威语言朴素、简洁、直观、情感含蓄等特点,也提出这和他的记者职业、参加过一战二战等特殊经历有关系。
侯宁老师提到,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者,他用新闻一样简短的语言写小说,不加修饰,快速成文,却可以做到画面感很强,而表达的思想却含在叙述中。
“亨利餐厅的门开了,两个人走进来。他们挨着柜台坐下……”“这一边,没有阴影,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介于两条铁路线之间……”“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孙秀芳老师让同学们现场阅读海明威作品的段落,并分析其未加修饰的短句,提到从这些翻译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出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语言能满足前面所提的三个要求,在韵律上还有所欠缺。
有同学对海明威的经历十分好奇,提问道:“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是怎么形成的?”侯宁老师以"创伤与重生"为线索,系统解析了海明威传奇人生与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关系。海明威在芝加哥橡树园的成长经历构成其精神原乡,母亲的音乐修养与文学启蒙,父亲教授的狩猎垂钓,塑造出既敏感又强悍的矛盾性格。

孙秀芳老师说:“海明威写过很多反思战争的作品,比如《永别了,武器》。”侯宁老师讲到,18岁的海明威作为红十字志愿者亲历一战,在意大利前线被227块弹片击中的濒死体验,不仅带来《永别了,武器》中的创伤叙事,也奠定了他"重压下的优雅"的思想表达。
有同学问:“《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怎么回事?”侯老师给出了解答,西班牙内战时期,海明威以战地记者身份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段经历催生出她作品中爆破桥梁的经典场景。二战期间驾驶渔船侦察德军潜艇的冒险,非洲狩猎时两次飞机失事的濒死体验,都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转化为对死亡命题的终极思考。
侯宁老师说,作家海明威57次手术的病历档案与《老人与海》中老渔夫的血肉搏斗有相同之处,那些感人的痛感书写,都是作家对肉体痛苦的对抗,也是纪念肉体消亡的方式。
孙秀芳老师说,海明威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记者,一个战士,他对语言的要求是极简的,一只脚站着写作,用疲劳迫使自己语言简洁,他的作品特征和语言风格是和他的职业、性格一起呈现出来的,我们要看到一个立体的海明威。

同学们在课堂上做了讲故事练习,将“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结合,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细致或简洁的语言。
在这次双师课上,同学们看到百年前充满生命力的年轻的海明威,看到一战和二战的销烟,看到海明威的战斗与写作,历史与文学自然地融合。作家的激情和才华也激励着课堂上的同学们,他们也被点燃了热情,正要投入到生活和写作中去。
来源: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孙秀芳、侯宁
摄影:丁雅洁、孙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