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海右书院110房间内,第24期作家班作品研讨会在思想的碰撞中拉开帷幕。24名师生围坐一堂,共同走进岳彩鑫同学的散文《吃饭》与李轩同学的小说《梦空间》所构建的文字世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叙事边界与创作可能的深度对话。

研讨会伊始,《吃饭》一文引发了现场第一轮热烈讨论。赵鑫朔同学坦言“从第二段开始就看不懂”,这种困惑恰恰揭示了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岳彩鑫在阐释创作理念时,揭开了文字背后的深层隐喻:“白色血液代表着疾病的一种抽象化表现,白色山峰则是死亡终点的具象化象征。”作品中的每一处意象都经过精心设计。比如12只清蒸鲈鱼对应着钟表的12个刻度,鱼头的转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指向权力的中心。郝恒萱同学洞察到:“文章把家庭比作一艘无法靠岸的船,正在朝着死亡的冰川撞去。”这种将家庭群像置于超现实场景中的写法,构建了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叙事宇宙。

《梦空间》则带领读者进入了另一重维度。张迎辉同学分享了自己类似的梦境体验:“陷入三层梦境的感觉,就像灵魂被剥夺。”这种共鸣恰恰证明了作品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然而,作品的创新性也带来了理解上的挑战。张昀同学指出:“语句晦涩难懂,总体逻辑有点乱。”苑俊喆同学则在肯定作者“脑洞思维”的同时,建议“大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研讨会上,赵书林老师的点评将讨论引向了更深层的文学思考。他精辟地分析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严肃文学靠心理活动推动故事,通俗文学靠强烈的情节推进。”这一区分帮助同学们理解了《吃饭》中那种依靠意象和心理流动推动的叙事方式。在针对创作实践,赵老师提出了宝贵建议:“通俗小说一定要设立对立面,要有观念的冲突、事件的冲突、利益冲突和情感的冲突。”

整场研讨会,与其说是一次作品点评,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创作本质的思辨。孟佳微同学感受到了“诗性语言与暴力并存的力量”,刘志贺同学体会到了阅读的“高门槛”,乔佳同学发现了人称转换带来的情绪牵引力。宋泽爽说到:“作者每一句都是细节”,这种密集的意象铺陈既构成了阅读的挑战,也成就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快节奏的阅读时代,能够静心雕琢每个细节的写作者,正是在守护文学最本真的价值。

这场持续90分钟的研讨会,不仅是对两篇作品的深度解读,更是对创作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在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对文字真诚的追问和对叙事边界的大胆突破。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这个夜晚,见证了文字如何从纸上跃起,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供稿:青鸟作家班、商海撷珠工坊
采写:陈炳焓、乔佳
摄影:陈炳焓、李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