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午后,离开蒲松龄故居后,在民间书院为一书院——泰山石馆,一场思想碰撞的文学、文化沙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孙秀芳邀请大写意画家、泰山石收藏家砚明,诗人、泰山石专家唐僧,开展了“诗韵齐鲁”大话文学三作家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跨界体悟,文学寻根”为主题,通过对一些文学与文化话题的探讨,让同学们打开思维,有更大创作动力。
小说想象:《聊斋志异》与《百年孤独》的魔幻对比
沙龙伊始,孙秀芳老师率先抛出话题:“《聊斋志异》的魔幻手法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有什么区别?”

诗人唐僧老师从学理层面切入,精准剖析:“《百年孤独》的魔幻,根植于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现实,是一种‘被讲述的现实’,其魔幻感源于叙述者对待奇迹的平常心。而《聊斋志异》的魔幻,则深植于中国古老的志怪传统与万物有灵的哲学观,是蒲松龄用以讽喻现实、寄托孤愤的‘文人笔法’。前者是‘现实的神话化’,后者是‘神话的现实化’。”
冯欣欣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马尔克斯笔下的毯子飞天,是带着土腥味的奇迹;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夜访,则浸透着书斋的墨香与人情的温度。一个更注重集体记忆的寓言性,一个更聚焦个体情感的投射。对于我们写作者而言,关键不是模仿哪种‘魔幻’,而是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语境的‘通灵’方式。”

这番论述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张宇轩提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写作,难以直接复制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唐僧老师肯定地回答:“是的,技术可借鉴,但灵魂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根,在《山海经》、《搜神记》,更在《聊斋》。”
孙秀芳老师说:“两者很大的区别在于,《百年孤独》所写的世界始终处于现实的世界,所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聊斋志异》所写的世界更多,包括妖、鬼、人等多个世界,两者在空间上有差别。”
诗歌探讨:何为好诗?——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
话题随即转向诗歌,围绕“好诗歌的标准是什么”,现场气氛更为活跃。
唐僧老师以诗人身份直言:“好诗的第一标准是‘准确’。情感的准确、意象的准确、语言的准确。一个准确的比喻,胜过十个华丽的辞藻。它应当像一支箭,直抵人心最柔软或最疼痛的地方。”

孙秀芳老师则就诗歌的本质发言:“我认为好诗应该是在情感和思想表达到位的,至于用学院派的方式还是口语的方式并不重要,内在大于外在。”
王致远同学追问:“那么技巧和情感,孰轻孰重?”唐僧老师解答道:“技巧是骨架,情感是血肉。没有骨架立不住,没有血肉则不活。最高级的技巧,是让读者忘记技巧,只感受到情感冲击与思想震动。”

冯欣欣同学则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有时感觉丰富,却难以落笔成诗。”唐僧老师鼓励道:“这说明你感受到了‘诗意’,下一步是寻找那个唯一的、最贴切的‘词’。写诗的过程,就是一场为模糊感觉‘精准赋形’的冒险。”
泰山石:文化重量与文学转译
话题落到厚重的泰山石文化上,作为泰山石文化的资深研究者与收藏家,砚明老师在这一环节展现出深厚的学养与热忱。
孙秀芳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泰山石,不仅是自然物,更是文化符号。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如何将它从‘镇物’转化为‘有情物’?”

砚明老师首先从历史与鉴藏的角度,为大家展开了泰山石的时空画卷:“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唐代已有‘石敢当’镇宅的记载,至宋元明清,更演变为遍及全国的民间习俗。收藏泰山石,藏的不仅是石头,更是千年的民间心理史——那种对‘稳’与‘正’的生命渴望。”
他拿起手机展示他收藏的泰山石照片,继续说道:“你们看,这纹理,是泰山地质运动的年轮;这重量,是‘重于泰山’的伦理隐喻。它不仅是‘稳’与‘正’的化身,承载着‘石敢当’辟邪纳福的精神信仰,更是刻在石头上的精神历史。”
唐僧老师接话,并现场即兴构思,“它可以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比如,一块传承数代的泰山石,见证一个家族百年间的承诺与背叛;或者,一个失意的现代人,偶然触碰古老的‘石敢当’,看见了历史中的不屈精神。要让石头‘活’起来,就要让它和人有关联。”

学生们深受启发。郭艺峰联想到:“那么,泰山石的‘稳’是否可以与《聊斋》狐仙的‘幻’形成一种叙事上的张力?”赵鑫朔则提出:“在科幻设定中,泰山石会不会是存储地球记忆的天然硬盘?”这些大胆的想象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张佳铭感慨:“原来最土的与最潮的,最稳的与最幻的,竟能在文学中达成奇妙的和谐。”
三位老师对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与深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孙秀芳老师总结道:“今天我们所探讨的,从魔幻手法到诗歌再到石头,实则是一个统一的命题:如何在我们身处的文化土壤中,汲取最独特的养分,生长出这个时代、既接地气又有灵气的文学之花。希望这次沙龙能成为一个火种,点燃更多同学的创作热情。”这场跨越古今中外的思想交锋,不仅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更诠释了“跨界体悟”的积极作用。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赵鑫朔、孙秀芳
摄影:张嘉铭、赵鑫朔、张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