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青年讲坛微课堂 | 学员畅谈《红楼梦》:从版本差异透视悲剧内核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14:2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11月4日,新媒体作家班学员赵雨辰于新言书院以“从版本差异看《红楼梦》的悲剧内核”为主题开讲。她以细腻的文本分析、鲜明的观点对比,带领现场同学深挖曹雪芹原著与高鹗续写的差异,解锁经典名著的全新解读维度。

直击核心:拆解两版悲剧表达的本质不同

“《红楼梦》的悲剧,在曹雪芹笔下是‘无退路’的彻底,在高鹗续写中却多了‘安抚性’的妥协。”讲座开篇,赵雨辰便抛出核心观点。

她结合前八十回原著细节指出,曹雪芹以“繁华落尽、万境归空”为叙事核心,无论是贾府抄家的家族覆灭,还是黛玉“泪尽而逝”的个人命运,都没有留下任何“挽回余地”。“这种‘不留余地’,正是对封建家族制度必然崩塌的深刻批判——他不想给读者‘幻想空间’,而是要揭开时代的残酷真相。”

谈及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赵雨辰认为其更侧重“故事闭环”而非“思想延续”:“高鹗保留了宝黛分离、贾府衰败的主线,但新增的‘贾府复官’‘兰桂齐芳’情节,本质是用‘因果报应’的传统逻辑缓和悲剧性。原本该彻底崩塌的封建家族,最后有了‘复兴希望’,这与曹雪芹‘彻底否定封建制度’的初衷相悖,更像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圆满’的期待。”

人物解读:从“立体鲜活”到“功能化符号”的落差

“薛宝钗不是‘冷血的礼教代表’,王熙凤也不是纯粹的‘反派’——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

在人物塑造部分,赵雨辰以薛宝钗为例,通过“螃蟹宴”情节还原其“人情练达中的善意”:“宝钗主动出钱帮湘云办宴,既解决了湘云的经济难题,又特意照顾她的自尊心,这种‘通透世故却不失温度’的特质,让人物立体丰满。”

而高鹗笔下的薛宝钗,在赵雨辰看来成了“礼教的被动牺牲品”。她以“掉包计”情节分析:“原著中宝钗是‘主动适应规则’的清醒者,但高鹗让她全程被动接受家族安排,嫁给不知情的宝玉,婚后面对宝玉出家只能‘守活寡’。原本复杂的人物,变成了‘苦情符号’,失去了曹雪芹赋予的深度。”

细节对比:从“伏脉千里”到“情节推进”的叙事差异

“曹雪芹写一句诗、一场宴,都在‘埋线索’;高鹗续写则更在意‘把故事讲完’。”

赵雨辰现场展示《红楼梦》前八十回“判词与情节的呼应关系”,以“金陵十二钗判词”“癞头和尚谶语”为例,说明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技巧:“比如晴雯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早在判词中就暗示了她的悲惨结局,每一处细节都与人物命运、家族兴衰紧密相连。”

她进一步指出,高鹗续写虽模仿原著语言风格,但缺乏“细节深意”:“后四十回的诗词多为‘点缀’,没有原著‘诗即命运’的隐喻;叙事更直白推进情节,比如宝玉出家前‘中举人、见父亲’,看似‘完成责任’,却削弱了他对封建仕途的反抗性,让‘觉醒出走’变成了‘被动归空’。”

整场演讲持续近一小时,赵雨辰的解读既有对文本的精准引用,又有与现实创作的深度联结,语言生动且观点鲜明,获得在场师生的一致认可。工坊导师白琨特别以“螃蟹宴”情节为例,提出了解读薛宝钗的不同视角,她对赵雨辰能够主动思考故事人物与视角的关系给出高度评价,她进一步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可以从《红楼梦》中的判词入手,大胆猜测人物命运,对比与高鹗版本的差别,在思辨中激活经典阅读的当代价值。“赵雨辰的演讲让我看到,青年创作者对经典的解读可以如此鲜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个人的温度。”


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摄影:周海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