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晚,海右书院 110 房间被温暖的灯光温柔笼罩,第 26 期作家班作品研讨会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如期拉开帷幕。23 名师生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围坐在一起,围绕三组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开启了一场深入又真诚的文学探讨之旅。这场持续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可不只是对文本的细细品读,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学表达、创作边界与读者接受度的精彩思想大碰撞。

本期研讨主要围绕岳彩鑫的诗歌《烂布裹乌鸦》、小说《被抹除的历史》以及组诗《饰品》《秋雨》《落红》展开。会议一开始,同学们就踊跃发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其中,《烂布裹乌鸦》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焦点。有的同学兴奋地夸赞它“用词大胆得像勇敢的探险家”“动词奇异得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神秘星辰”,成功营造出了“困境中舞蹈”那种独特又美妙的意象;可也有同学直言不讳地指出它“抒情有点过度啦,就像喝多了美酒有点上头”“主题太隐晦,感觉像在迷雾中找宝藏,很难捕捉到作者的真实想法”。

《烂布裹乌鸦》诗里那些“绿桶”“性感石头”“骨灰中的躯干”等奇特的意象,就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大家关于诗意与审阅边界的阵阵调侃涟漪,也顺势带出了对陌生化表达的深入思考。作者岳彩鑫在回应大家的疑问。原来这首诗歌是从散文改写而来的,他试图通过“烂布裹乌鸦”这个核心意象,去探讨命运那如同戏剧般的奇妙、主体感知存在的偏差以及媒介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局限。他以“三层偏差”为线索,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勾勒出了自我与物象之间那复杂又迷人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年轻诗人对形式与内容自觉探索的勇气和智慧。

与此同时,《被抹除的历史》这篇科幻小说,也引发了大家关于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的激烈讨论。有的读者皱着眉头说,小说背景铺陈得太长啦,就像一场漫长的前奏,让人有点着急;人物描写在科幻的大框架里,也显得有点繁复,像枝繁叶茂却有些杂乱的树枝。可也有读者眼睛发亮,肯定它风格新颖得像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构思大胆得如同勇敢的航海家驶向未知海域,虽然只是节选部分,但已经能看出它巨大的潜力。

老师们的点评,就像一位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大家迷茫时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赵书林说,优秀作品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应该具备跨越认知层次的强大感染力,既能深深触动专业读者的心弦,也能轻松吸引普通爱好者的目光。创作就像建造一座坚固的大厦,离不开广泛阅读积累的砖石和生活积淀的水泥,“只有成为通家,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董玉文老师则从叙事效率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像一位严谨的工匠,指出科幻创作要像一座坚固的桥梁,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结;抒情长诗则宜融入叙事元素,就像给美丽的花朵增添坚韧的枝干,以增强张力。他特别肯定了《烂布裹乌鸦》的开篇,就像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鼓励作者延续这种独特的风格,精心打磨全篇。

在这场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没有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只有一颗颗真诚的心在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在碰撞中渐渐明晰前行的方向。正如一位参与者感慨地说:“写作就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磨练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又精彩的马拉松。”
-END-
撰稿:陈炳焓、张景宇
摄影:刘志贺、李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