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泰山科技学院一号教学楼306教室里,创意写作学院董玉文老师与数理教学部王玉凤老师联袂登场,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课”。这堂课的主题是“人物心理的认知与呈现”,从文学的感性描写到数学的理性分析,两位老师用截然不同的视角,带领学生深入人物内心的世界。

从“画魂法”到“摔粉笔写诗”:文学课堂的灵动启发
“上节课我们讲了‘画魂法’和‘衬托法’,大家还记得林黛玉的美是怎么被描写的吗?”董玉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经典片段开场,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中心理描写的艺术。
董玉文带领同学们分析林黛玉“只刚念了《四书》”一句话,背后藏着谦虚、自负、试探与不安的复杂心理。而贾宝玉摔玉的举动,更让初入贾府的黛玉压力倍增。“一句话没说好,就可能引发一场风波——这就是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现人物心理的‘动态写心法’。”
董玉文还分享了自己如何从生活中捕捉诗意。“比如一支粉笔摔在讲台上,通常断成两三节,很难摔成七八节。这个现象能不能写成诗?当然可以!”他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非日常性”,用诗歌记录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心理统计学、AI诊断与星座测试:数学老师的“读心术”
王玉凤从数学角度切入,讲解如何用数据和概率认知心理。“抛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是1/2,这是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心理医生判断抑郁症,也是基于大量样本的统计规律。”
她举例说明了现代心理学已经和AI深度结合。武汉大学开发的APP能通过儿童面部表情早期识别自闭症;MBTI人格测试通过称名、顺序、等距三种尺度分析性格倾向。“就连星座为什么‘准’,也是统计与归纳的结果。”
王玉凤还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八卦”到的一起校园车祸,引出“封闭道路无交通法则”的责任认定问题,让学生看到数据与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穿什么颜色?怎么坐?微表情与空间距离中的心理密码
“如果你常穿彩色,可能性格更开朗;如果总穿黑白灰,可能更稳重。”王玉凤从穿着颜色谈到课件设计,从坐姿距离讲到微表情,引导学生通过外在行为推断内心。
她举例说,女生看美甲会伸手整体打量,男生则不会;跷二郎腿的方向能暗示人际亲疏;甚至小猫摇尾巴的方式也能反映情绪。“这些都是心理统计学中的‘标志性动作’。”
董玉文补充道,语言的长短、语速的快慢,也能暴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金庸写打斗用长句,古龙用短句,语言风格背后是不同的性格与叙事节奏。”

AI写诗、认知边界与文学创作的新灵感
两位老师还就AI的文学应用展开对话。董玉文坦言,AI写诗已能达到很高水平,甚至能根据要求嵌入某些字句,但他更关注“AI的认知边界”:“如果我们塑造一个AI小说角色,它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样的?这值得挖掘。”
王玉凤则从数据角度指出,AI虽能处理海量信息,但仍存在个体差异与样本不全的局限。“就像有人占尽发胖因素却不胖,人生没有100%确定的事。”
董玉文老师在总结中感谢了王玉凤的专业分享,并布置了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动态写心法”描写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王玉凤则向学生们推荐了《甄嬛传》等影视作品,建议同学们关注其中通过精妙语言展现复杂人物心理的写作技巧。

课堂反响与专家评价
课程结束后,现场一位听课的专家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对此次双师课堂的创新形式与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表示,这种文理交叉的授课方式,“这才是真正上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是值得推广的“经典课”。

本节创意写作双师课成功打破了文学与数学的学科壁垒,展示了跨学科教学的巨大潜力。不仅让学生看到文学描写的细腻与数学分析的精准,更启发了他们对“人”的理解——无论是通过诗句还是数据,认知与呈现心理,本质上是一场对“人”的深度探索。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董玉文
摄影:赵鑫朔、郭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