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日一技巧,百日学表达”,本期表达力微课堂由创意写作学院的白琨老师,分享她在教学、创作中的一点感悟与建议,供学生参考。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会写故事,这是好现象,但他们又常常无法合理虚构,导致故事线索不明、逻辑不通、表达不畅。
以“年轻人去蹭饭并找到失散多年的亲生母亲”为题进行写作,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
课上半个多小时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字实在可贵,凸显了她在故事上的表达欲。不过仔细去看,就会发现有想象、结构、情节、语言等多种问题,致使故事失真,读者无法代入。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阅读量少、练笔少、写作基础薄弱,而沉浸式写法可以成为帮助他们的一把钥匙。
沉浸式写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到故事里,成为里面的人物,拥有人物的情感和情绪,使用该写法可以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捕捉平时看不到的细节。
虽然影视剧里常有失散双方的相认画面,但对学生而言写起来还是有些遥远,碰到不好驾驭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从类似情景出发。
“假如导员让你去机场接一个陌生人,此人没照片也没带手机,你怎么办?”
“假如在接机期间,有个人忽然走近你,你的心理、表情是怎么样的?”
“当你发现找对了人,会有什么动作?”
经过一番辅导,这名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她化身“接机人”,解读出如手举姓名牌、精神紧绷、彼此眼神确认、心里放下一块石头等一系列细节。
下一步就是从类似情景回到题目,假设题目中的母亲在年轻人童年时就失散,那两人的相认无异于去机场接陌生人,而沿着这个思路再去创作就容易一些了。
几天后,她重新写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从福利院长大的小明凭着一点儿线索和一张旧照片远赴他乡去寻找母亲,苦寻一个月无果,又饿又累,直到看到一家贴着寻人启事的面摊,他坐下来吃时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做饭的大娘又让他有莫名的亲切感。
“或许是热气腾腾的面熏到了眼睛,又或许这面让小明尝出了熟悉的感觉,他的眼泪已经开始打转,嘴巴僵硬地咀嚼着,他看一眼大娘,看一眼面,坐立不安,他想问,想核实,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他组织好了语言,脱口而出的竟是:‘大……大娘,您这臊子面做得真正宗。’”
与前篇相比,这段写作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她也已经进入到了人物世界里,带着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去推进故事。其实,明白表达的沉浸式,就是领悟了文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