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平台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育人平台 >  信息正文

【导师书库第6期】余华《活着》《兄弟》

时间:2023年05月08日 23:4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孙秀芳,笔名孙洛,吉林榆树人,80后作家,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主授《创意写作》课程。小说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微型小说月报》等刊物,出版非虚构类作品《企业家的黑天鹅》等,达50余万字。诗歌发表于北京诗歌网等平台。


阅读小说,可以关注写作手法,从小处而言,比喻手法值得关注。作家余华的《活着》、《兄弟》等小说备受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其比喻手法的运用,以期对自己的阅读总结与写作有所帮助。

余华的比喻自成特点。在《活着》与《兄弟》两部小说中,喻体与本体在同一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是简单的相似,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全书的环境与精神实质一致。

在小说《活着》中,有这样的外貌描写:“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皱纹如田间的小道,皱纹与老人的农民身份一致,本体与喻体浑然一体,没有突兀与不合适之感,这是余华的风格。

小说《兄弟》的比喻也一样:“这时仓库里的哭喊声和叫骂声越来越响亮,从门缝里源源不断地传出来,里面还有阵阵呻吟声,听起来像是青蛙在叫。”《兄弟》的故事发生在刘镇这个镇上,和农村很近,人物对青蛙叫也十分熟悉,所以把“哭喊声和叫骂声”比喻为“青蛙叫”,是很自然的,声音本身的相似度并不高,但这种表达与整个小说的荒诞表达方式一致,与《活着》中的比喻方式有继承关系。

本体与喻体在同一环境,精神一致,且与小说整个表达特点一致,是值得关注与学习的比喻方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