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解读《伊人寂寞》,一起认识小小说——小说工坊《创意阅读》翻转课堂纪实

时间:2023年11月15日 17:1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11月14日晚,还未到上课时间,小说工坊的同学就早早来到了新言书院112教室,相互交流起来。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篇小小说经典——陈毓的《伊人寂寞》。之所以选这篇作品,是希望大家能够借由该作品,感受和认识小小说这一文体。接下来,大家先自由发表看法,谈谈所读的感受,由张博雯同学主持。”任课老师包鑫简单开场后便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团团围坐在了一起。

张博雯同学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题目《伊人寂寞》中,‘寂寞’指代什么?”

“《伊人寂寞》的‘寂寞’,我觉得寂寞在那个死去的孕妇被做成了一个标本,丧失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自尊与隐私,被形形色色的参观者当做一件没有生命的物品肆意的审视与评价。”

“《伊人寂寞》前后文形成强烈的对比,前文描绘了新生命诞生之前的美好,与后文的车祸形成强烈的对比。”

陈梦洁和刘行泽同学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两位同学的发言引发了大家关于科学、生命以及独立人格的激烈讨论。

张书铭:“她失去了生命,被冠以‘惊鸿’之名,成为博物馆仅此一家的珍藏,但没人知道她真实的姓名。她不再是她自己,她被‘永恒’困住,和她的孩子被永恒地绑在了一起,从今往后她只有一个身份:一个孕妇。”

张博雯:“文中的母亲被制作成标本,在我看来就和佛像没有区别。主人公意外走进展览馆也与突然禅悟很像,他所禅悟到的是母爱。而这种被定义的母爱也是科学的教条,这对于当代,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当每个人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包老师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大家怎么去看待文中对金钱与爱情,人道主义与科学的讨论?”

王涌淇:“任何科学研究不能建立在践踏人格和尊严之上!”

田晓丹:“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科学的成果,感激科技的进步,但在这些背后是一次次残忍的生物实验。它们被漠视,被玩弄,被虐杀,科技的进步本与它们不相干,科学的成果它们也难以享受,它们承受了不应承受的痛苦,也无法开口控诉。”

高晗:“生命科学发展的路上要承受着外界的批判和唾弃,在社会道德的谴责下顶着压力逆风而行。在科学家们的观念中,救死扶伤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即便要建立在践踏生命的基础上,也要用冰冷的双眼进行生命的探索。”

田俊:“文章对于生命与科学的矛盾,恰到好处。小说叙述技巧的娴熟运用,以及在生活哲思的智慧传达上,都表现极为成熟。我尤其喜欢最后一句:我再回头,看见明亮的阳光使博物馆待在黑影里。那里,藏着科学的凉意。”

最后,黄忠尚同学为大家的讨论做了总结。“如果大家喜欢这篇《伊人寂寞》的话,我推荐大家一篇陈毓老师的新作品,叫《白杏黄狗》,读完之后也给了我不小的震撼。”

讨论结束后,包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这篇小说背后的故事。之后,他从历史沿革、文体特征、创作方法和当下小小说的创作生态等方面介绍了小小说这一文体。并将带来的《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知名小小说期刊分发给了同学们,希望学生在阅读和模仿中,进一步学习小小说的写作。

每周相聚的“文学之夜”总是短暂,早已到了下课时间,大家仍意犹未尽。课程结束后,大家归正桌椅,走出教室,又在回寝室的路上谈了起来。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高晗

图片:刘行泽、包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