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提前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11月27日晚上9点,王化省同学开始了作家班诗歌工坊的翻转课堂,以《受戒》为例,阐述他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感悟。
对于散文型小说,他归纳为虚化、分散与意象三大点。
首先,王化省梳理了文学题材的分类,讲解了文学的基本常识。紧接着便是他无缝衔接散文化小说开题,讲述散文化小说和散文各自的特点,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兼具小说和散文特色,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谈及诗,他说:“诗是突然的灵感而发,对于过往云烟很易到位那种未知的感觉。对于未知我们容易感到不真实,灵感+情绪+文字就是诗歌,而诗中物像对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
王化省认为,小说的激化、高潮与结尾总是酣畅淋漓,来回穿插的内容能予以舒服之感。对于散文型小说,他说:“意向即是感觉且不要拘泥于格式,反而固化了散文型。”
大家各抒己见,表达了一些看法。黄雅琴指出:“散文很散,但感悟也深沉却也美好。”
“王老师”授课结束,“张老师”跃跃欲试,走上讲台,开启了翻转课堂的第二阶段。
张家伟同学将自己过去对文学的理解一一呈现,从本身的文学经历,延伸到新奇的世界,最后表达了对于世界和文学的新的看法。
他说:“我与文学从小就有缘分,虽然阅读少,但感悟深。”他详细解读第一次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情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文学的理解。
张家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的文学是怎么样的?”
他卖了个关子,请大家稍安勿躁,继续侃侃而谈。他先从经历而谈——与文学的“不解”。幼年时代的自大写诗,童年时代对于儿童文学深深痴迷,青年时代老师给予好书阅读,让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颠覆。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要有新意,不要固执于一种主流的解释。
接下来是“新解”,张家伟说:“大多人认为的事情不一定对,但可以理解为事物本身随着时代变化的当代理解。文学本身是用主观的语言表达客观的世界,当代的一切消息都可以认为是文学。人是文学的创作者,所以写作是主观的,否则事物本身就失去了文学的创作意义。”
一系列“新解”,引发同学们热议。王化省表达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文学不能用主观与客观表示,但对于“张老师”的大部分思考表示认同。
张帅说:“文学不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但是有了自己的新解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文学。”
更多的同学准备表达自己的观点,下课时间已过,没有人离开。最后,吴永强做出总结,他举了更多散文化小说的例子,体裁不重要,文学的内核最重要。两位同学一个分析具体的文体、文本,一个从宏观的角度表达观点,他们的思考也是大家共同的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王化省、张家伟
摄影:张家伟、李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