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合理性和建筑合理性的区别是什么?”
“会不会死人!”
“?”
“小说不合理读不死人,房子盖的不合理有可能砸死人。”
“……”
3月21日下午,创意写作学院董玉文邀请建筑工程学院唐迪老师走进《创意写作》课堂,以“合理性和灵感”为话题,尝试将文学和建筑学融为一炉,在拓展写作边界的同时,带领学生领略泰科建筑的魅力,用一草一木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不对称大师
首先,董玉文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回顾,引导同学们回答了经验的几个来源和四种虚构方式:虚构环境、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虚构细节。从四种虚构方式引出了本节课第一部分的主题:如何才能达到文学创作当中的合理性?
讨论了文学当中的合理性之后,董玉文邀请唐迪老师对建筑当中的合理性作了一番解读。
“我们泰科的徽式建筑非常漂亮,那作为我们的教学楼,应该包含哪些部分才是合理的?”一个问题抛出之后,一位身材高大的男生站起来:“教室、办公室、饮水机、卫生间……”滔滔不绝说了十余种。同桌补充道:“必须有放零食的柜子:”“哈哈!”
“教学楼的合理性,体现在教学楼要满足我们日常的教学需要,在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的一些辅助功能。在建筑中,我们通常把合理性分为五大块,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美观……”唐老师的专业解读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董玉文接过话题,谈起了一位建筑大师修复双塔的故事。双塔是木结构建筑,其中一座因故焚毁,于是人们请了一位建筑大师做修复。按照中式古典建筑的对称之美,双塔应该是大小一致的。但双塔修完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新塔比旧塔大了一圈。人们不解,问大师为什么大了一圈。大师解释,木材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收缩,修复的塔用的是新木材,需要大一圈,二百年之后,双塔会大小一致。原来内在的合理性有时候也会以表面的暂时不合理为基础。
唐迪老师给大家补充了专业术语,木材收缩在建筑上叫做木材的“干缩性”。董玉文感叹:“还是要邀请专业人士来介绍专业知识。”
甲虫的腰去了哪里?
怎样达到文学创作中合理性的要求?董玉文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某天早晨你从床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接下来你会怎么样?”
一位穿深棕色上衣的男生站起来说:“当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之后,第一反应该是恐慌、不安。”
一位穿白上衣的瘦高男生表示赞同,并且提出小说应该有主角,怎么给主角起个名字?提出为主角命名为“成都”。笑声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董玉文继续引导大家探讨“成都”变身甲虫之后的故事。一位黑色上衣的女生提到:“假如我是成都的话,我会从床上爬下来,比如说旁边坐着哥哥,我会用爪子不断去拨他,一次,两次,三次,可能一开始他会驱逐我,但慢慢可能会发现这件事非同寻常。我通过这种方式向他求助。”
“那它怎样从床上爬起来?”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大家对于变成甲虫之后的身体状态有了更多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很简单。我早晨起床的时候,腰一挺就从床上坐起来。”“那甲虫这样做还行吗?”董玉文问,“甲虫有腰吗?”“没有……”“他可能要沿着之前的习惯,腰一挺想要坐起来,但是发现没有腰了。”“甲虫的腰去了哪里?”引发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进一步对故事进行分析之后,董玉文达到合理性的三个要求:经验真实、逻辑真实和情感真实。
唐迪老师对建筑当中的合理性进行了解读:“首先第一点,安全。假设老师手中的激光笔是一个天平,我们要维持天平的平衡或者保证天平安全的话,两边加的重物要有一个判断。适用性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房子裂了一条缝,安不安全?对于教学楼来说,简单的小缝是没问题的,一般0.3mm以内都可以。但像一些运输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如果产生了裂缝的话,内部储存的物资就容易泄漏……”
“半个橘子”引发的灵感
灵感是艺术的钥匙。课程第三个环节,唐迪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建筑设计当中三个灵感来源的案例。
鸟巢水立方,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设计师从“中国元素”出发,最终选定了“鸟巢”,鸟巢孕育希望,就像奥林匹克精神,从这里出发,然后奔向下一站。巴黎卢浮宫新馆是由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他觉得金字塔代表的是永恒和力量,因此在设计广场的时候,就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类似金字塔的造型。这是通过一个事物推演过来的建筑设计灵感。关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乔恩·伍重在设计的时候交稿日期非常紧,他坐在海边想,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建筑造型?这时候刚好有一艘帆船从眼前经过……
董玉文沿着“成都”变形记,从同学们叙述时提到的卧室桌子上的半个橘子,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半个橘子能不能成为灵感的来源?”
围绕半个橘子,同学们作了种种猜测。为什么会留下半个橘子?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橘子都没有吃完?有同学猜测,可能是“成都”喝醉了,喝醉之后,一个橘子没吃完就躺下睡着了。那他为什么喝醉?有同学提到,可能是借酒浇愁。为什么借酒浇愁?可能失恋了……一个人物的行为带出了另一个人物,人物的互动渐渐延伸出故事。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郑艺娆、王舒心
摄影:贺文谆、邵梓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