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意写作学院 >  新闻速递 >  信息正文

深耕古汉语教学二十载,学者分享“教与研”的坚守与思考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14:1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11月14日下午,泰山科技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承办的“强师赋能”教师培养计划27期“长随新叶起新知,应把金针度与人——教师从业感想漫谈”在J2-106开展。活动特别邀请了来自泰山学院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陈祥明副教授回顾了自己从教21年来的心路历程,围绕课程建设、学生学情、科研选择等议题,分享了深刻而真实的思考。

聚焦课程本质:工具性与体系性并重

陈祥明强调,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与文学类课程有本质区别。教学中需紧扣“语言分析”这一核心,注重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板块的系统性整合。他坦言,在执教初期,面对庞杂的课程内容与通用教材,曾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不敢说没有盲点”。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重新系统学习文字学、音韵学等传统语言学内容,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关注学生学情:从“繁体字不识”到“信息过载”的挑战

在教学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次学生提问“看不懂教材上的字”,让他意识到当代学生对繁体字的陌生,此后每节课专门安排时间讲解繁简字对照。此外,他还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好感”,认为“难学、难懂”。为此,他尝试通过对比中学与大学文言文教学的差异,突出古代汉语课的独特视角,激发学生兴趣。

面对当前学生“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的普遍现象,他坦言“很难单靠课堂表演吸引学生”,并呼吁探索“双师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吸引力。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亦需平衡

在科研方面,他结合自身研究佛教文献、汉语语法史的经历,指出科研路径与教学内容或近或远,但“持久战”中需保持“身心健康”。他提倡“期限宽、任务紧”的科研节奏,并强调“实事求是”的学风与“传承优于创新”的学术态度。他认为,人文学科研究需以深厚传承为基础,善于在“求同”中发现新问题,而非一味“求异”。

选修课与考研辅导:拓展专业边界,服务学生发展

在选修课设置上,他坚持“围绕主干课、查漏补缺”的原则,开设“中国语言学史”“古汉语与古典诗词阅读”等课程,形成支持专业课的“课程群”。此外,他曾长期承担考研专业课辅导,通过研究各校真题与教材差异,不仅助力学生升学,也反哺了自身的教学深度。

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陈祥明副教授以诚恳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高校教师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坚守与思考。他所提出的“课程本质—学生需求—教师成长”三重维度,为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引发了对人文学科教学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供稿:创意写作学院

撰稿:董玉文

摄影:白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